十本书与阅读相关的生长
一个教师之所以会成长为有独特思想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与他阅读的书籍极为相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成长史,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下面这些书籍可以说是我教育思考的直接源头。
只有真实,才可能成长
20年前,正在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任教的我,正在做小学语文立体教学实验。不知从哪里弄来朱作仁教授的地址,给他寄去一封信,很快就收到朱教授的回信。随后的几年,朱教授每学期都来学校指导,每次都要听我一节课。
2004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朱教授来学校指导时,赠送给我一本。其中有一篇《语文教改:我的22条建议》,我印象非常深刻。
譬如第一条建议“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本打开,翻到施教的课文处”,就是针对当时课前学生“闭书”现象提出来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学生课前“闭书”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公开课,上了半节课学生都不用翻书。甚至有的教师刻意不让学生翻书。又譬如“课堂练习规定学生不用橡皮和涂改液,纠正公开课‘斩头去尾’的现象,语文课板书要从实际出发打破求完整重形式的框框”等建议,每一条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很强的操作性。朱教授的22条建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常规。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朱教授的语文教学研究从儿童心理出发。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教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实事求是”,一线教学工作要“真实、朴实、扎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心、不唯我”,但要“唯科学”。近20年来,朱教授的“三大实”“三小实”“五不唯”“一唯”这些主张,一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态度。参加了不少比赛和评比,但从不唯上,从不跟风。写了不少文章,从不标新立异。上了无数公开课,从不设计所谓的精彩台词,震撼导语,坚守真实、真实、再真实。只要真实,就必然朴实、扎实。宁要“粗糙的真实”,拒绝“虚假的精致”。因为只有真实,我们才可能有成长。
汉字之源,民族之魂
说起潘德孚这个名字,语文界听过的人肯定不多。再说《语文学林改错》这本书,估计读过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在我近20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中,没有遇到第二个读过此书的人。
潘德孚是语文教育界的局外人,是一位中医。我认识潘德孚医生,不是看病,而是因为汉字。2005年左右,我正对汉字感兴趣,上了一节《有趣的汉字课》,评课的专家介绍我认识了潘德孚医生。
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部分标题:《汉语汉字的起源》《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等,这些原本都是语文界应该思考的源头问题,结果遭到语文界和语言文字界的围攻,说潘医生是外行,语文最基本的ABC都不懂。
而我正是读了潘医生的这本书才开始思考: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汉语?什么是中文?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是什么?汉字的特点是什么?中文的规律是什么……
20年前,我开始对汉字感兴趣。我买的第一本汉字书是谢光辉主编的《汉语字源字典》。这本书从汉字字理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1086个常用汉字作了生动的解析,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智慧。从此,我对汉字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家里收藏了300本与汉字相关的书籍。在家里陪女儿玩汉字,在学校陪学生玩汉字。在学校,我开设了汉字课,解读孩子的名字,帮助孩子设计自己的艺术签名。每读一篇课文,都会引导孩子解读作家的笔名。学生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汉字刘”。
近年来,读汉字、写汉字、玩汉字、研究汉字,成为我生活的一大爱好。我也因此结识了流沙河、萧启宏、戴汝潜、张鹏鹏、黄亢美等汉字研究学者。
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懂一点汉字常识。汉字是语文之魂,汉字是中华民族自信之源。
后现代课程启蒙
2008年,我购买了钟启泉与张华老师主编的“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的《后现代课程观》,坦白地讲,当初花了很大的精力阅读,还是感觉这种纯理论的书籍许多地方读不太明白。即便到今天,还有许多后现代课程理论没有完全读明白。但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硬着头皮阅读此书,唤起了我的后现代课程启蒙意识。
当大家还沉浸在线性、封闭、精准的现代课程思维意识时,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这样的宣言。后现代课程强调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我的日常课堂不再追求完美精致设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享受师生课堂的互动生成。
2013年,我的《落地麦田野课堂》一书出版。在完成国家语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开发鲁迅启蒙教育课程、汉字文化启蒙课程、漂流日记写作课程、跟着名家学语文课程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我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一个教师,只有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独立思想的教师。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这是一部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的书。10年过去了,到现在都记得当初彻夜通读时,一个人激动得在书房里击掌叫好的情形。《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翔实记录了钱理群老师带领团队用长达7年时间编写《新语文读本》的心路历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语文教育遭遇全民批判时,钱理群老师领衔,凝聚一群国内顶尖的人文学者和语文教学专家联袂为中小学生编写了一套读本。这是一次民间力量融入语文课程建设的大胆创举,他们提出的以“立人”为核心的语文教育主张,开启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新风气。
2011年,我组织编写《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时,买来《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送给每个编委,我们要秉承《新语文读本》的编写思想。当我们向钱理群老师发出邀请时,钱老师欣然接受,担任丛书主编。如今10年过去了,《名家文学读本》依然是深受孩子欢迎的“常销书”。
今年我组织编写《跟着名家学语文》丛书,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编委赠送一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并组织全体编委认真学习。年届80高龄的钱理群老师再次出任丛书主编,钱老师在序言中写道:从《新语文读本》开始的语文启蒙教育试验持续了20年,实实在在继承下来了,而且有了创新和发展。
20年来,我也成为《新语文读本》开启的《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做教育必定少不了一点理想主义情怀,尤其是在物欲喧嚣的时代。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语文教育,就是带领孩子阅读名家经典,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把自然还给孩子
这是一本只有170页的小册子。我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把自然还给孩子》这个书名,就被深深吸引了。站在书店,一口气看完了。我们当下的教育对孩子的自然成长干预太多,改造太多,甚至许多做法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
作者大田尧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他对日本教育从传统“臣民教育”向“主权公民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当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大田尧分析的日本战后“当代教育问题”,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序言中一句“当代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没有选择机会的儿童”引起我的震撼。我们的孩子整天像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他们迷失在失去自我的境地里。
人要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我们要使孩子在自然的舞台上自由玩耍、自由活动,这样孩子才能在游玩和活动中找到真正的学习。我的课堂上,孩子可以随时发言,有了思考就要表达,这是自然的。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不管内容是否讲完,我都准时下课。下课的时候就下课,这是自然的。我允许并鼓励孩子带玩具来学校,课间孩子玩玩具、玩游戏,这是自然的呀。但是,这也常常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每天中午,我都带孩子到操场打一场篮球,这是孩子生命成长需要的,也是最自然的。
大田尧说,我们要做一个不慌不忙的大人,让孩子有闲暇的时光,孩子才会有自我思考的空间,才会有自然生长的内在动力。虽然我们会失去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但人正是在失去中获得自然成长的。
把自然还给孩子,对生命始终要给予无限的信赖。这样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已经融入我的生命。
“会生长的语文”
20年前,为了迎接新世纪第一轮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编写出版了一套旨在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这套丛书,对我个人的教学观念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对我的帮助最大。
为知识而教,还是为思维而教?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譬如,过去我们带学生读鲁迅,首要的是读懂鲁迅。为了读懂鲁迅,老师拼命讲,结果讲得越多孩子越糊涂,越害怕鲁迅。后来,我改变策略,读鲁迅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读鲁迅,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读出自己心中的鲁迅。在孩子的世界,鲁迅一下子就活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