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李登辉:牺牲、服务、团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登辉(1872-1947),近代著名教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3年。他为复旦大学培养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26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世人誉之“人伦师表”,他为维持和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东北,随后目光又盯紧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5年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掀起的爱国热潮,很快传到了上海。

    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和其他一些大学校长,敲开了上海市长吴铁城的大门,向他提出领土完整、开放言论、外交公开等要求,明确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很显然,书生之请,不足以说服政客。

    不数日,上海的大学生组成“赴京请愿讨逆团”,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国民党军警耳中,请愿团在火车站被军警包围,蒋介石急电李登辉,要他劝阻学生去南京。当学生知道李登辉是被迫前来劝说时,高呼口号“拥护李老校长”“李老校长健康长寿”“请李老校长回家休息”……大家都表示很热爱李校长,但坚持要去南京请愿。看到学生态度坚决,李登辉便回电蒋介石,表示无能为力,并向董事会提交辞呈。复旦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自己开火车到了无锡,随后被军警阻拦,押回了上海。

    请愿虽然未成,但影响很大。国民党当局怪罪李登辉,于1936年夏派立法院副院长兼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叶楚伧到上海,解决所谓复旦问题,李登辉被迫辞去复旦大学校长一职。但李登辉德隆望尊,为了给民众一个说法,国民党任命他为立法院委员,人未到任,月薪600元已至,但李登辉严词拒绝,退回月薪。从此,李登辉离开了他一生挚爱且为之奋斗了30多年的复旦。

    李登辉是福建人,1872年出生印尼,1883年赴新加坡读书,后赴美入威斯雷阳大学,没过多久又转入了耶鲁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905年李登辉返回祖国,次年出任复旦公学教务长。6年后的1912年,复旦迁入徐家汇李鸿章祠堂。第二年,复旦成立了董事会,其中一名董事为孙中山,孙中山推荐李登辉出任校长,从此李登辉开始了23年的复旦大学校长生涯。这个纪录,在复旦百余年的历史上无人打破。

    李登辉初主校政,正是江山鼎革、皇冠落地的时代。清政府倒台,民国肇建,社会动荡,原本的官方经费断绝了。外加董事之一的孙中山于是年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多数国民党著名人士流亡海外,校董资助也告罄,而校舍也要被李鸿章后人收回,真是举步维艰。

    针对学校经费入不敷出的情况,李登辉千方百计开源节流。一方面以多收学生、适当提高学费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与教职员协商,酌情减少薪金来压缩开支。由于李登辉实行财政公开,精打细算,教职员对复旦怀有深厚感情,宁愿多做工作、少取报酬。这一年,学校不仅收支趋于平衡,而且形成了勤俭办学、团结奋斗的传统。虽然经济拮据,教师待遇较其他学校为低,但是复旦的各科教师仍为一时之选。如李登辉教英文,蒋梅笙、邵力子教国文,薛仙舟教德文……教师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学生学习刻苦。1915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生张荐,经美国耶鲁大学特许,插入该校本科二年级学习,当时报纸誉之为留学界的“异彩”。

    要建设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需要大量经费。这对于仅靠学费来维持的复旦而言,无疑是十分困难的。1918年,李登辉亲赴南洋各地,向爱国侨胞募捐,又在各地募集建筑经费。于是在江湾购买土地,后建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各一幢及有关附属设施。这几幢房屋建成后,大学部由徐家汇李公祠迁至江湾新址(即今址),奠定了复旦此后发展的基础。

    李登辉对复旦最大的贡献,不仅是继承了马相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般的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以广阔的视野、长远的目光,给复旦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建设。

    上任伊始,校董事会责成李登辉修订复旦章程,此时复旦尚为公学,课程设置主要是大学预备科和中学,新的章程即按照大学办理。于是,在他的统筹下完善了复旦体制,中学四年,毕业入大学预备科三年,再入大学。每周上课的“钟点”(即学时)、入学程序、学费、考试、升班及卒业、课堂规则、自修规则、宿舍规则、膳厅规则等,在新的章程中都很详细明确。复旦的教育教学开始走上制度化、程序化、正规化的轨道。1917年,复旦开始创办大学本科,正式升格为大学。到1936年李登辉被迫离职时,复旦从他接手时的200余学生已经变成了具有文、理、法、商4学院16学科1500余学生的著名学府,而哈佛商学院只比复旦早9年。3年后,复旦又与哈佛、耶鲁同年开设教育科。李登辉任校长时的复旦,一直与世界一流大学齐头并进。

    李登辉曾将“牺牲、服务、团结”作为复旦精神,经常用以教导学生:“必肯牺牲乃有为,必乐服务乃有用,必能团结乃有力,而以不自私为纲。”其实,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复旦另一位校长陈望道曾这样评价李登辉:“先生是复旦传统的象征,也是校长的最好典型。”

    如今,复旦的校园里,有一座为纪念李登辉的登辉堂(后又为纪念马相伯,改名相辉堂),依旧在默默地记着这位视复旦如生命的老校长,他曾经第一个登上这个礼堂的讲台,对着学生讲:牺牲,服务,团结!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