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灯”:向着明亮那方
是什么样的团队同时吸引了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甚至名师?“攀·灯”联盟发起人潘文彬认为,是联盟的信念、姿态与情致。团队里的一群人用自身的光和热,照亮、温暖着儿童与伙伴,他们积极向上,不懈前行,叩问最扎实的成长。
————————————————————
“自从成为工作室成员后,我的语文教学之门得以真正开启。因为联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每次有学习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渴望向上的种子悄然萌发,不时收获成长的惊喜。”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教师徐洪权谈及成长时说,最离不开的是团队。即便已经是特级教师的胡红,仍表示她的成长得益于“攀·灯”名师工作室联盟这片沃土。
是什么样的团队同时吸引了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甚至名师?“攀·灯”联盟发起人、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潘文彬认为,是联盟的信念、姿态与情致。“一人行快,众人行远”是“攀·灯”联盟的一种信念,“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舞蹈”是“攀·灯”联盟的一种姿态,“相遇、温暖、照亮”是“攀·灯”联盟的一种情致……“攀·灯”联盟的教研热情持久浓烈,总让人回味悠长。
8年多来,“攀·灯”联盟在语文专家的关心和引领下,在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成功策划和开展了一次次语文教学主题研究活动。“攀·灯”团队曾多次组织成员赴四川、新疆、青海等地与外省份的名师工作室交流、送课,为当地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全面助力。
“7合一”的重量级联盟
“攀”者,引也;“灯”者,破暗启明也。“攀·灯”,取领航照亮、延续光明之意。现在的“攀·灯”联盟已经是南京市七大名师工作室联合体,成员含潘文彬工作室、李响工作室、刘荃工作室、杨树亚工作室、史春妍工作室、金立义工作室、胡红工作室的近百名语文青年教师。这支由7位志同道合的江苏省特级教师领衔的团队,已然成为南京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带队伍,潘文彬不是没有经验,但是要带如此“重量级”的队伍,并不容易。
2002年9月,潘文彬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成为当时南京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后来他获誉无数: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等。十几年前,在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任教时,他就是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挂牌成立的“潘文彬语文工作室”领衔人,带出了诸如“M4”“F6”等颇有名气的语文团队。
几十年来,潘文彬在语文路上且行且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守护儿童的天性”“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
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在其他6位名师和“攀·灯”联盟成员心中,潘文彬不仅是“领路人”还是“邻家大哥”。
在潘文彬看来,队伍不是“带”出来的,联盟之所以能形成合力,是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语文追寻——研究和把握语文教育的真谛,让儿童能够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他们有着相同的教育认知——相互学习方能发展,合作分享方能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方能百花齐放。他们是7个领衔人,更是“一个人”。基于这样的共同信念,他们携手前行,从容而优雅地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
把最美的语文献给儿童
“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舞蹈”,是“攀·灯”联盟的一种姿态。他们与儿童相遇,儿童纯真的心灵、渴求知识的目光时时温暖着他们,提醒着他们,也在激励着他们要做儿童语言智慧和精神成长的“点灯人”。
“守护儿童的天性”就是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与智慧,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并唤醒儿童自我成长,让儿童能够成为他自己。守护天性的教育是尊重儿童、关注差异的教育,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守护天性,就是尊重“这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之美,重视并研究“这一个”独立个体的差异之美。
在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潘文彬说:“语文课要抓住核心问题,上得简约而不简单。”这句话使特级教师金立义如梦初醒。许多年来,金立义对阅读教学现状一直不满——目标不明,或越位,或缺位,或错位;教学内容庞杂不当,虚肿发胖;教学环节烦琐、流程冗长……他努力实践、思考、探索突破之路,找寻能准确表达自己教学主张的词语。“简约而不简单”,不正是他一直寻找的教学意义吗?
“简约”,于金立义而言,是个多么适切的词语。于是,“简约”与金立义不期而遇,与他内心的思索一拍即合。从此,金立义的教学理念日益明确而清晰起来。他认定,语文教学应守望“简约”。“大道至简”,阅读教学必须化繁为简、轻盈行走、回归本质。简化教的环节,强化丰富儿童学的环节,也是对儿童的温暖和照亮。
此外,特级教师杨树亚的“思辨式阅读教学”的主张,给了儿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级教师史春妍主张“静下心来教语文”,以儿童喜欢的方式来教,让儿童轻轻松松地学;特级教师刘荃站在“语文的根基上前行”,既是对语文的守护,更是对儿童的守护。特级教师李响的“美学语文,理想课堂”的教学主张、特级教师胡红的“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理念以及他们的教学实践都在诠释着校园是诗,课堂是诗,语文是诗,儿童更是诗。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曾对“攀·灯”联盟的教研这样评价:“看得见的茁壮,哪怕脚下的道路漫长。触得到的成长,发生在母语教育的课堂。在母语教学的春色满园里,姹紫嫣红,争妍怒放;在母语教学的绿草如茵里,摇曳多姿,幸福芬芳。在母语的浓郁大树下,肩负起百年树人的光荣与梦想。”
把最大的舞台献给青年教师
相遇、温暖、照亮,这是“攀·灯”联盟的一种情致。与语文相遇,语文温暖了“攀·灯”人的心灵。与青年教师相遇,联盟名师虚心学习、渴望成长的精神时时感染、温暖着他们。
联盟成员印象最深、最有影响的要数“集体磨课”了。“攀·灯”人钟情磨课,近乎痴迷。
说起磨课,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教师王佳佳想起那次上《识字5》一课。她说,对于一年级孩子,“寒流”怎么理解?“雪”字怎么记住?她苦苦思索也没想出好办法。磨课时,师傅提醒她,根据儿童与字词的特点,让孩子在学字词前听听天气预报。上课时孩子一下子就弄清楚了什么是“寒流”。“寒流”来了就可能下“雪”,“雪”字怎么记呢?引导孩子看字形,想想说说;“雪”字上面是个“雨”,“雨”从天上下来了,接“雨”伸出小手,“彐”就记住了。
王佳佳说:“磨课也是磨人,玉不琢不成器。磨课过程是痛苦的,通过磨课开了窍是快乐的。有师傅史春妍和伙伴的帮助,‘情感线’‘逻辑线’‘双线并进识汉字’的教学理念就在磨课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教师张惠对师傅的一句话久久难忘。那次,她执教《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课后照例集体磨课。师傅潘文彬笑着对她说:“你身上还存在教学的陋习——包办太多,不肯放手。”研讨后多日,潘文彬的话还总在张惠耳边响起。她反思、学习、再试,把教学思路改成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先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调整教学设计。张惠深有体会地说:“在这一次次磨课中,我成长了,认识发生了改变。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问学课堂’成了我自觉的追求。”
一篇课文,一磨、二磨、三磨,常常磨个六七遍,教学设计在思想碰撞、智慧分享中改了又改。一群伙伴常常把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都磨教了一遍。一次研讨,一议、再议、还议,有的小组常常从华灯初上议到深夜两点。
特殊情况采取特别的方式。准备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攀·灯”人就把磨课队伍拉到作家家里,登门向作家请教,问背景、问意图、问构思,问创作背后的故事,同作家、名师一起探寻引导小学生读整本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指导看“地图”的一群“攀·灯”人结伴来到南京地铁站,在地铁线路图前看图、思考、交流设计;执教“办证须知”的伙伴们分头帮着联系,让搜索有关表格资料、咨询图书馆管理员都成了磨课的环节。
“磨课”后还要“磨文”。联盟名师常对成员说,教学文章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中,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干”出来、“思”出来、“创造”出来的,要努力让写作成为事业与成长的需要。
名师提醒成员,在实践中认真“干”了、“思”了、“探索创造”了,为了凝练经验、升华认识、锻炼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还应该重视教学反思和撰写教学文章。为此,联盟引导鼓励成员平时把教学中的得失、磨课中的思考和相互碰撞及时记录下来;每次主题研讨活动后,各工作室都要求成员及时反思、整理教学案例,或者围绕研究的主题撰写相关论文,并组织讨论、反复打磨。
在磨课过程中,联盟名师常常以成员的文章为例,从主题、选材、架构、拟题、推敲词语等方面给予切合的指导。有的成员还承担起指导同校教师写教学论文的任务。实践表明,“磨文”延伸了“磨课”,深化了“磨课”,有效促进了“磨课”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磨课”的水平和效益。几年下来,课后反思、撰写教学文章已成了许多“攀·灯”人的习惯和乐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