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春雨江南 秋风冀北
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冀北。
南北差异的初印象来源于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绘出了阴山脚下辽阔草原与远天交接的壮阔景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则是秀丽可人的江南风光。
民歌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作为天子了解民情的工具而受到重视。汉代成立乐府机构,派遣采诗官奔赴各地,收集民间歌谣。《汉书·艺文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朝通过这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诗歌,“观风俗,知薄厚”,考察民情,反思政治得失。
及至南朝时期,民歌采集功能发生变化,从统治者考察民情的重要渠道转变为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这一功能转变离不开当时社会状况。《南史·循吏传记》中这样写道:“方内晏安,甿庶蕃息,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都邑之盛,士女昌逸。”从史料中可见,那时的江南环境大好,歌舞升平,一片欢娱之象。在这样祥和安宁的环境之下,男女传情达意的民歌得到极大发展。此外,梁武帝、梁简文帝等出身行伍,对雅正之乐不推崇、不爱好,因而轻松愉快的男女情歌成为统治者的偏好,武帝与简文帝就创作了大量情诗以自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南朝民间情歌创作蔚然成风。
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录在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内容既包含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有爱而不得的相思之苦、男女分别的不舍之痛。《读曲歌》写道:“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蹑履步前园,时物感人情。”诗中情韵像极了《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在万物勃发的初阳二月,女子漫步园中,触目所见皆是草木青翠、繁花开遍,这般情境令人心神摇荡,可怜自己这如花美眷都付与似水流年,心中生出一些怅惘闲愁,这份少女的情思正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美好的爱情不易得,更多是承受单恋的痛苦,如《子夜歌》写道:“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初见就已倾心,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终究是错付了一片情思。世间两情相悦难得,因此坠入爱河的时候才愈发觉得幸福美好,便如这一首《子夜歌》:“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下,何处不可怜。”女子恋爱时的娇羞情态如在眼前。
短小精练的南朝民歌没有高深的典故和华丽的辞藻,歌词声韵如少女情致,婉转含蓄,情真意挚,十分动人,而与此风格截然不同的则是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是马背上的歌谣,唱的是广袤的草原风光和游牧生活。“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决雌雄。”在《折杨柳歌》中,辽阔的大草原之上,健儿驾着快马风驰电掣,跸跋的马蹄声传来,健儿在战阵的黄尘之中所向披靡。短歌读来酣畅淋漓,北方健儿的剽悍个性和尚武精神展现得神形毕现、血肉丰满。北方女子同样不逊色于男儿,在婚姻爱情的表达上豪爽直接,令人瞠目结舌,如《折杨柳歌》中的“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捉弼歌》中的“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南朝女子的爱慕表达是拿着一把粉金扇欲说还休,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而北朝女子则没有丝毫的扭捏羞涩,心思敞亮一如朝阳初照的草原高地。
地理上的分野造成了南北民歌情致声韵上的极大差别。《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从诗歌唱词中可以明显感受两者不同,南朝民歌声韵流转、文辞优美,北朝民歌骨力刚健、内容丰富,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长处,若能将南北诗风融合,那便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可惜,这一理想的实现只能留待唐人来完成了。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乐山市博睿特外国语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