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教师培训“新思维”20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是最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需要树立新思维、采取新机制、探索新方法、突出供给侧,实现个性化、课程化、多元化,以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1.增强“区块链”思维,谁拥有培训资源就由谁来组织、就支持谁优化提升培训项目。“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开发更多灵活多样的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培训项目之间的联动和优势互补。

    2.增强客户思维,善于换位思考,让校长、教师提出培训需求,参与施训全过程,并始终体验到新颖、温馨、实用以及培训结束后的“意犹未尽”。可将参训者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作为培训经费拨付的主要依据之一。

    3.增强培训的实践体验,即使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培训,也要尽可能采取虚拟实景、虚拟现实、虚拟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培训者的共感共情、交流沟通。

    4.增强“互联网+”“智能+”思维,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注重线下的面对面培训以及与办学教学行为的诊断相结合,把培训变为校长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诊断、指导与改进过程,并出具相关检测报告。

    5.增强培训的长远影响,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不搞“一培了之”。后续跟踪服务和指导对参训者更为重要,持续发力方能见效。

    6.强化培训双方的互动,二者互为师生,既是参训者,也是施训者;既消费课程,也生成课程。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最好的培训是身边人和身边事的启发及其引发的反思。

    7.扎根学校实际开展培训,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培训,发挥好校长的主导作用和学校名师团队、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的主体作用,打造校内培训团队。

    8.发挥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抓好“关键少数”,每一次参加外出培训的校长和教师都应是校本培训的“种子”,都必须把培训内容和收获、反思等在校内分享。

    9.增强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可选择性,努力在构建丰富课程超市的基础上,实现基于每一所学校具体办学实践的“一人一张培训清单”,要特别注重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

    10.建立“必修+选修”“自主+引导”“规范+创新”的培训机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必修模块,体现对校长、教师培训的价值引导,同时最大可能增加可选择的个性化供给。

    11.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始终保持引领性,与时俱进,坚决避免内容老化、专家固化和方式僵化。

    12.充分利用各大网络平台培训资源,既能根据每次培训自由组合,又能为参训者自主选择、深度学习提供丰富素材,并提供长久的支持。

    13.用好用活手机等移动端,最大化挖掘“APP”价值,科学设计“短平快”的培训项目,让学习和培训随时随地发生,实现“碎片时间”的最大利用。

    14.增强协商思维,健全即时反馈机制,对参训者的咨询事项和学习需求等及时回复、优化调整,着力提高培训效能。

    15.主动服务大局,对培训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以及参训者提供的重要信息等,应及时梳理并主动报告主管部门作为决策依据。

    16.注重激发学员内在提升动力,始终聚焦如何通过外在的施训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为从“要他学”到“他要学”“学不够”贡献更多智慧、搭建更多平台、创新更多机制。

    17.树立市场化思维,主动引入第三方参与,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搞活一江春水”。但前提是保证培训的普惠性,特别是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更是如此。

    18.增强系统思维,在培训全过程始终注重调动教育局长、校长和教师三方的积极性,特别是教育局长和校长的认可支持,即使是没有局长和校长参与的培训项目也是如此。

    19.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但一定要方式鲜活、触动内心,绝不是照本宣科和单一的报告会等形式。注重典型案例和行业榜样的启发和示范。

    20.强化底线思维,在专家聘请、培训内容、学员参与等各个方面坚决杜绝出现违背意识形态要求的内容和行为,确保培训的食宿、交通等各类安全举措以及有关财务、廉洁纪律要求落实到位。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潍坊北辰中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