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壕课”≠好课——谨防过度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壕,网络用语,“土豪”的简称,形容财大气粗、奢侈浮华。之于课堂,“壕课”就是大肆铺张与过度包装的课,集人力、财力、物力豪华组合的课。这种课不是常态,但确实存在。

    前段时间,挂职锻炼时恰好遇上“壕课”组合。学校承办的全市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我有幸观之。与其说是优质课评比,不如说是美术教学博览会。每一位县市区的参赛教师背后都有四五位教师陪同,这种人力组合堪称“教育天团”。参赛者的课堂都做了精心装饰,从天花板到地面,从桌布到展示架,从平板电脑到光电世界,从特制画板到同比例艺术赝品……初步估算每堂课至少要花费2000元人民币。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展览馆,学生置身其间,就是老师一句话不说,仅播放PPT、视频、音效与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就能在美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再加上经过团队特意打磨的教学设计与现场调控,课堂可谓精彩纷呈。

    这样的课也许是优质的,但优质的课堂需要情境的创设,更需要创设情境之下的多重脉络通流,形成科学意义的境脉关联,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空间整体感知。这次美术优质课展评,场馆式、境脉化的教学把“美”立体呈现,让学生沉浸其中,可谓独具匠心。

    优质课等于好课吗?好课是可对照、可模仿、可迁移的。过度开发让好课失去了烟火味儿,成了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失去可比性的课绝不是好课,失去反哺常态的课绝不是好课。从“优质”里发现好课的思想、方法与路径,那是多么美好的研究与示范。

    当一堂好课走下优质评比的舞台就没有了生命,那还是好课吗?好课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比如40分钟左右一堂课,两天左右备一节课,10分钟左右课前准备,三维的教学目标,基准的教学素材……听课时,教师会拿这些条件与好课对照,如果符合客观条件,他们就有主观努力的冲动。反之,他们会把这种过度开发的好课称为“戏课”,是一种唯美的演绎而已。

    如果每所学校都有近似戏剧团里的舞美器材室,为每一堂课提供情境与资源支持,甚至有个类似的舞美队支持,那么这种“壕课”就是最为理想的教学。可这显然是有难度的,即使一个县区的力量也不足以支撑,何况全国还有不少学校连像样的美术教室都没有,何谈专用美术器材室与辅助团队?如果这些条件在现实中无法普及,那么这所谓的好课又有多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壕课”不是好课。过度开发致水土流失,常常是环保话题。之于课堂,水土流失就是一个教育环保命题。教育环保最核心的要义是“可持续发展”,任何课堂离开了“可持续发展”,水土就自然流失了。水是流动的,思想是灵动的,当一堂“壕课”在教师的思想上不被认同,水就流失了;土在于支撑,行动在于支持,当一堂“壕课”在教师的行动上不被响应,土也就流失了。水土流失的课堂,其生命肯定是缺少真实存在感与获得感。

    过度开发的课堂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豪华布局上,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过度挖掘上,挖得过深,拓得过宽,堆得过厚,就必然占据一定的课堂时空,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和资源就会失衡,更增加了课堂上的“看客”和“随从”。

    每一次课堂评优都是一次导向,我们要不断开发“真课堂”,远离“壕课堂”。让课堂在现有的、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学习的境脉化生长,这应当是“好课”生态更需要关注的。

    (作者单位系浙江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