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宿题”追求减量提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国内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学生作业负担逐步减轻。与此同时,也听到一些家长对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担忧。作业量减少是否必然带来学习能力下降?如何规避作业量减少带来的学习能力下降风险?

    日本社会也存在对作业必要性的讨论。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之一,作业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家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本启动了减量提质的作业改革,其作业设计理论与实践可以为我国中小学作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日本的家庭作业是怎样的

    在日本,作业被称为“宿题”,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课题,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日常授课作业、定期考试前后作业、长假作业。按照目的划分,可分为“习得型”作业和“探究型”作业两种。从教育阶段来看,日本中小学作业形式多以解答课题与总结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主,高中作业形式多以总结学习研究内容和小论文或报告为主。

    日本认为,作为改善教育指导方法之一,教师应适当布置家庭课题,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根据《中小学学习指导调查2020》,日本小学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平均每天为36分钟,并随年级上升而延长时间。其中,一年级作业时间为25分钟,六年级作业时间为45分钟。从作业类型看,布置最多的是计算和汉字等的反复练习,占接受调查教师的97.3%;最少的是课堂预习,占接受调查教师的16.7%。

    中学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所有学科平均时间为31分钟,其中国语31分钟、社会36分钟、数学29分钟、理科36分钟、外语28分钟。从作业类型看,布置最多的是学校指定辅助教材和问题集,占接受调查教师的86.4%;最少的是朗读,占接受调查教师的15.5%。

    由此看来,日本中小学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并不多,小学作业量随年级递增也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且各学科作业时间差距较小。但即便如此,如何进一步减少作业数量和节约时间成本,并保障学生学习能力不会下降,是日本社会关心议题之一。作为一种方法,减量提质成为其作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现实选择。

    作业减量提质的方法是什么

    为实现作业减量提质,日本主要从教学大纲设计、一线教师、作业设计方法改进等方面采取措施,具体如下:

    紧密结合课程大纲。《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别支援学校五种,规定了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整体目标与要求。虽然目前日本法律和《学习指导要领》尚未对作业要求予以明文规定,但作业设计的范畴及其难易程度不得脱离该纲要。  

    发挥教师作业设计的主导作用。日本教师作业设计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会聆听教师意见采取相应措施,二是教师决定学生作业数量、时间长短和类型。若想实现作业减量提质,教师作业设计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鼓励学生转向自主家庭学习。调查发现,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家庭学习、作业量最少化、暑假作文和绘画等作业以自由课题形式完成等,每天约可节约20分钟作业时间。这种作业方式转变可以激励教师思考如何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并促使家长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改善家庭学习方法。日本教师会注重改善家庭学习的出题方式和内容,对作业的重视从“量”向“质”转换,同时将全班学生的家庭学习笔记装订成册,并在班级间传阅。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在较少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批改,学生也可以互相学习。

    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作业。教师可以利用云管理平台和技术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也可在家利用平板电脑线上提交作业,每天可节约10分钟作业时间。此种方式可以减少纸质资料丢失风险和印刷成本,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互动。

    注重情境化作业设计。情境化作业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本身质量,还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开发。日本是注重情境化教学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暑假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开展的“自由研究”作业。当然,作为一种新范式,情境化作业设计理念也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体现。日本情境化作业设计具有以下特色:将“要我做”转换为“我要做”、以学生兴趣为引导、作业设计生活场景化与注重作业设计的衔接性和层次性。

    日本作业减量提质的启示是什么

    情境化和智能化是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教研部门和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力量合作推进。就作业设计的情境化而言,政府应在作业理论构建和政策层面加强引导;教研部门应加强优质作业开发理论研究与案例开发;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和一线教学经验,推进作业的情境化设计。就其智能化而言,教研部门需要加强智能化教育设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与成果转化;教师可通过智能化教育设施布置作业,提高批改效率,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作业设计应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与年龄成正相关,作业数量也应随之调整。同时,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应积极思考实现教学目标对应的作业合理时间区间,并根据学科特性弹性设置合理作业时间。

    家庭应营造学习环境并提供支持。作业是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家长的教育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管。家长仍然是家庭教育主导者与学生家庭自主学习监督者和陪伴者,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环境、提供支持。

    政府应注重宏观引导。政府应逐步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跟踪考察评估作业减量提质实施效果,并定期提出相应改进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设计,引导开发更为优质的作业。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