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唯有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政类新媒体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网络思政育人形态,拓展课堂教学,提升时代新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能力。
——张静 我们要引入国际比较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科学理性认识新发展阶段中国的时代方位和主要任务,通过调动学生情感和认知牢固树立制度自信,让“中国之治”不断积蓄青春力量。
——王宇航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思政课发自肺腑、激情澎湃,为学生成长成才亮起引路明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魏伦

    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3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本期特刊登三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故事,以飨读者。

张静:打造网络思政“金钥匙”

本报记者 梁丹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静姐”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张静,是一名有着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做“UP主”、运营微信公众号平台,不同于传统课堂,她的思政课还存在于视频中、公众号文章里和其他师生注意力可能存在的地方。她说,“如果有一天学生都去了元宇宙,那我就会在那儿等着他们”。

    今年春节,北航马院研一学生邢鑫发现,导师张静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思想静界”更新了一则《没有新郎的婚礼,看女博士如何应对》的短视频,带着好奇,她点了进去。

    原来,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张静夫妇本打算在四川老家举办的婚礼一再推迟,不得不成了一场“云端婚礼”——张静在仪式现场,她的爱人则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现。

    “所有的亲朋好友见证了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成长,而我们这个小家庭也见证了我们祖国的伟大飞跃。”疫情下有力的防控举措确保了婚礼的举行和完成,原本担心会卡顿的网络信号一直畅通无比,这一切都让张静感受到没有祖国“大家”的安定富强,也就没有“小家”的幸福美满,她决定把这一场特别的婚礼分享出来。

    “比课程思政的探索走得更远的是婚礼思政。”“都不好意思只祝你新婚快乐,祝愿在你和先生的幸福见证下,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视频发出后引来几百条充满正能量的回复。

    如何让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政课育人“不断线”?在一些探索后,张静锁定网络短视频育人这一突破口,先后创作了500个思政类原创视频,其中有不少是她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题材大多来自身边的故事。

    连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在实践中给书本知识“挤挤水”,张静是这么做的,也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去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张静和学生们一起制作了《光辉之路——我讲百年党史故事》《空天报国——我讲航空航天故事》等系列短视频,视频里,这些刚上大一的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触摸时代脉搏,故事里“有人有己”。

    对比自己那一代和当代大学生,张静感觉到,作为“强国一代”的当代青年,“特别有才华、特别自信、特别爱国,但又特别地迷茫”。在个体和集体、个人和国家、自我和时代的关系认识中,年轻学生常常感到困惑。

    “帮助学生厘清这些关系,‘心怀国之大者’,形成大历史观是很重要的。”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张静向学生发起了一项作业挑战,在7天内以《我和我的祖国70秒》为题完成一则短视频。

    7天时间里,有学生以艺术隐喻,层层递进地描绘出了“中国梦、北航梦和我的梦”三种颜色,也有学生用编程软件“穿越”回了若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节点……

    “必须要让我的课真的和他的现实生活、他的生命产生连接,并且真的像生出一个小宝宝那样有一个作品结晶。当然可以有别的形式,但我自己把这种形式确定为一段视频或者一篇公众号文字。”张静说。

    作为以理工类见长的学校,许多北航学生的第一次拍视频、写新媒体文章,第一次组成团队进行社会“街头实践”,第一次实践网络运营,都是在这门课上发生的。

    “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要在学生的头脑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抛给他们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追问,打破和重构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张静指着“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北航校训说。

    “躺平”“摸鱼”还是“卷起来”,学习党史、我们更应该铭记苦难还是辉煌……在课堂上,张静喜欢抛出问题,这些备受年轻大学生关注也倍感困惑的网络议题,她总会主动拿出来进行讨论。

    “现在,学生拿出手机就能了解整个社会,思政课的吸引力和现实解释力受到挑战。”张静认为,随着大学教师从“知识权威”走向“思想权威”,思政课教师要能为学生提供应对网络时代的“思政六力”——网络空间辨别力、表达力、道德力、舆情识别力、议题设置力、党员形象塑造力。

    为此,她联合国内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系列公益讲座,直指解决大学生“网络原住民”敢于亮剑、敢于发声与思政媒介素养相对缺乏的矛盾。

    最近,张静入选了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是入选者中最年轻的教师。

    在获得这个认可之前,她也听到过不同的声音。可张静始终觉得,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向育人发出了挑战,“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网络育人已经不是如何理解的选做题,而是怎么接受的必答题。”

    走在作为思政课教师的第四个年头,张静更关心,“包装精美了,思政配方是否精良了?”实践越多,她越觉得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有效性,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新媒体运用于思政课的有限性,既要努力提高网络思政实践中的思政含量,平衡好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价值性的关系,还要深耕好课堂主渠道。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在那场云端婚礼,张静邀请来了自己从小到大的老师们,她说深感自己是幸运的,几位引路人都是致力于引导学生不断追求人格完善的“大先生”,她也想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成为更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王宇航: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张东

    最近,来自韩国的贸大毕业生李钟石(化名)正在联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宇航,邀请他在疫情好转后去韩国参访,这是为了完成一个还没有兑现的承诺。

    这个韩国小伙儿是王宇航几年前指导过的学生,在研究中国古建筑保护的时候,他们一起实地走访了北京太庙等地。李钟石当时就邀请王宇航有机会去韩国参访,了解韩国对古建筑的保护举措。在他眼中,王宇航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中国亲人。

    2017年以来,王宇航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勇于担当、深耕细作,在推动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的道路上执着追梦。

    在他眼中,源自中国实践的“思想”和“理论”充满魅力,是引导人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的“一束光”。学生时代,他努力汲取思想和理论的养分;走上讲台,他立志要让学生眼中都有“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因打开国门而生、因对外开放而兴,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青春力量的征途中,更是首当其责。在思政课上培育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正是王宇航在教学研究中不改的初心。

    2017年11月,王宇航担任了学校新成立的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组织筹办了首届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他组织来自25个国家的青年组成实践研究小组,探讨中国对外开放带给世界的发展机遇。各国青年组成的小组走进中国发展的最前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让这些青年不断刷新对中国的认知。

    王宇航负责指导一名来自墨西哥的留学生奇玛(化名)。在调研北京小区可回收设施后,奇玛对中国发展绿色公益事业非常感兴趣,王宇航与她多次交流并推荐中国学生参与奇玛的创业项目。奇玛对中国充满感情,经常用中文和留学生同学说,“观察了解中国要跟着政策走”。

    这次尝试更加坚定了王宇航结合贸大国际化特色创新思想教育、依托青年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在他心中一个信念越发清晰:走向世界、面向民族复兴的当代中国,必须要有懂得文明互鉴、善于人文交流的时代青年,他们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属于中国,更应该被世界欣赏和分享。

    从首届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至今,寒来暑往,王宇航和他的团队已经举办了四届对话大会,千余名青年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众多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知名学者每年定期相约贸大。然而,王宇航的脚步没有停下,他不断思考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途径,“只在国内办会或参加别国的国际会议还不行,还应该在国际舞台上主动搭台讲故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