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沃土涵育科技创新之花
“国产设备替代进口,成本至少降低五分之一。”不久前,国内首款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研发成功并运用于临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袁祖贻激动不已。这台由西安交大研发的国产ECMO打破了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实现了国产重大医疗器械自主化研制的重大突破,成功破解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卡脖子”难题。这项成果由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机械学院以及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
重大突破的背后是学校学科交叉形成的合力。近年来,学校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培育学科交叉沃土,全方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思想与灵感的碰撞下,学校不断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和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西安交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组织模式创新让融合更顺畅
拟南芥作为一种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进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
20多年来,在国际植物研究领域,拟南芥参考基因组的标准一直由欧美国家定义。不久前,西安交大信息与生物医学交叉团队一举打破了这项垄断。团队首席科学家叶凯自豪地介绍,团队成功发现的高质量拟南芥基因组Col-XJTU,创造了拟南芥基因组质量全球最高标准。
该团队隶属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是学校首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于2016年3月成立。工作室汇聚了大数据挖掘、算法设计、细胞工程、基因组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团队,因学科交叉雨露的滋养而不断萌生创新之花。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是学校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学术壁垒、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举措。工作室独立于传统院系,由具备跨学科研究背景的学者组织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独立运行,拥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为学科交叉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科交叉的推进工作涉及学科规划布局、科研组织模式和成果认定、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人才引进与考核激励等各个方面,也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和协同工作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才能打破这些障碍。”副校长别朝红对此感受深刻。
这已不是学校第一次大胆尝试。早在2010年,学校就开始了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这一年,学校成立了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沿院”)。前沿院是一个覆盖6个一级学科、融汇多种学科优势的研究院,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可以在这里充分探讨各自的研究课题,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思维和科研方法,产出引领科学前沿动向的研究成果。
目前,前沿院已搭建起价值一亿多元、校内规模最大的理科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汇聚了一批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领军教授和青年人才,成为学校交叉学科研究开展的重要阵地。
此外,学校还试点学部制改革,成立电子与信息学部,将电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自动化等学科相近的不同学院整合在一起。学部制改革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自主、自由的土壤,并以大平台大项目为牵引,通过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设立新兴与交叉学科专项和大项目培育专项等举措,聚集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
目前,学校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已投入使用,启动新兴与交叉学科专项20余项,执行大项目培育专项60余项,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重大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引擎让交叉脉搏更强劲
近日,西安交大前沿院教授何刚有了一个“新身份”——能动学院何雅玲院士团队的“双聘教师”。他告诉记者,双聘是为了更好地交叉,学校将在跨学科科研合作、招收和培养学科交叉研究生、多学科成果认定、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受聘教师支持,促进双方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融合。
“无论选择怎样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选择何种跨学科组织模式,都需要与之相应的跨学科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别朝红说。
为激发学科交叉的内生动力,2018年,学校出台了《西安交通大学推进学科交叉的实施办法》,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统筹推进学科交叉工作。同时,进一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师校内双聘,力争从人事制度上保证跨学科研究中教师资源的分配、流动和协同机制。
前沿院首批双聘教师共有18位,双聘至电气学院、能动学院、材料学院、化学学院、一附院、二附院和口腔医院等7个学院,为校内学院间教师双聘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
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党建优势,以干部互兼破学科交叉之困,启动副职干部到教学科研单位交叉兼职工作,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层面出发,探索一条破解学科交叉困境的西安交大路径。互兼干部作为班子成员参加交叉学院的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等,全过程深度参与交叉学院的决策及运行。同时,现有教师依据个人研究兴趣点开展合作的随机模式得到改变,推动教师参与跨学科学术活动,打破“信息屏障”,推进共建共融。
用好评价考核这根“指挥棒”,是学校推进学科交叉的又一重磅动作。学校《鼓励学科交叉 进行多学科成果认定的举措》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仅认可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学术贡献的传统做法,承认团队其他完成人的学术贡献,以促进学科交叉、团队合作,促进产出大成果。此外,学校还出台了《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形成“保证重点、支持交叉、鼓励融合、促进共享”的政策支撑体系。
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硬机制”的保障,也需要“软环境”的支撑。学校主办“科技·人文·社会”新时代重大问题跨学科合作与交融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搭建跨学科互动交流平台,并利用各种途径展示校内外、国内外交叉研究成果,创造交流合作可能。
产教融合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门课可以领略到量子科学、3D打印、能源、系统工程等不同领域大师的风采,让人眼界大开”“这门课程面向未来,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启发我们要成为复合型人才”……近日,学校“领军学者讲通识”跨学科综合性通识课结课,该课程获得了90%以上的学生满意度,线上场均观看人数达5000人以上,彰显了学校学科交叉的无穷魅力。
“跨界”人才的培养要有完善的学科交叉育人体系作支撑。为此,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育人体系和共享课程建设,打造了“领军学者讲通识”“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等通识核心课程,通过跨学院、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授课模式创新、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学校设立博士生交叉培养项目,大力推进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培养;做好本科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菁英班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的本科生推免遴选工作等,探索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模式。
近期,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柯伟有些忙碌,他参与的“基于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的真空度检测方法研究”项目马上要进入最后的装置样机总装调试阶段。这是学校荣命哲教授团队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项目,主要破解高压、特高压输电等级电网中真空断路器的真空度在线检测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项目攻关中磨砺成长,是学校“跨界”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抓手。柯伟自2020年9月项目伊始就加入其中,主要负责光路结构设计、真空度检测原理研究工作。“很多在实验室里压根不算问题的问题,在落地为产品时就会变成一个个十分棘手的难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很锻炼人,也为我以后更加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3年,学校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牵手成立西安交大—平高研究院,围绕电气设备绿色发展进行科研攻关,已解决多项电力行业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性技术问题,也在攻关中培养了大批人才。
2021年4月,学校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以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融合氛围愈加浓厚,‘催化剂’作用日益凸显,也吸引了一大批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学校党委书记卢建军介绍说,学校主动对接全省“链主”企业,已建设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创新联合体18个,与华为、联通等48家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21年学校依托秦创原平台签订省内横向项目700余项,经费达5.38亿元,93个项目已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