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理想信念根基 砥砺报国之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策 论·关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系列评论之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首先要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任务与战略举措。

    基础研究本就具有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因此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营造宽松的成长成才环境和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除了外部制度环境,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还必须格外重视“人”的内在因素。人的行为活动受自身意识和观念支配,意识和观念是指导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将为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探索与攻坚活动中提供高远的目标领航、不竭的开拓动力和坚实的行动保障。

    培育基础学科人才,首先要厚植爱国情怀,引导人才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迫在眉睫,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从源头和底层理清逻辑,打牢核心技术的研究地基。在这一情势下,基础学科研究必然蕴含着超越个人的、内含价值关照的时代精神追求。为此,需要引导基础学科人才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研究与国计民生相融合,关注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社会民生需求等重大问题,努力实现真正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致力于推动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培育基础学科人才,要砥砺坚毅品格,培育人才潜心钻研、持续深耕的研究志趣。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现代大科学背景下,科学研究受到的外部诱惑与条件制约愈发现实而复杂。如何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超脱个人利益之网、坚守科研理想也成为摆在每个人才面前的重大考验。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考验,行得稳、走得远。尤其是基础学科研究往往需要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强大定力与坚毅品格。为此,必须激发和培育人才潜心钻研、持续深耕的研究志趣,这是驱动人才勇攀高峰矢志创新的前提,是人才在漫长而艰辛的科学求索道路上的核心引擎。在认清基础研究的本质特点和挑战后,仍愿扎根于其中,始终保持甘愿寂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术品格,遇到挫折时仍保有执着追求的毅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永恒动力。

    培育基础学科人才,要弘扬榜样力量,将科学家精神内核根植于各阶段人才培养过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舞和感召年轻学子胸怀至诚报国之志、投身科学事业。“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甘当无名英雄,在荒凉戈壁中创造了“后来者的奇迹”。袁隆平曾表达“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两大心愿,不仅为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奋斗终生,也在为全人类克服饥饿问题时展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这些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事迹,是教育引导基础学科人才厚植理想信念、汲取拼搏力量的重要源泉。

    “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培养大批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学科人才,激发培育人才爱国奉献、责任担当、不畏挑战、矢志创新的内生发展动力,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就能提振基础研究,激发创新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与坚实科技支撑。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