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非理性消费盲盒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媒体报道,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对一家企业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从已明示抽中概率的盲盒商品来看,大部分隐藏款或限量款抽中概率集中在1/96和1/144。不少盲盒会出更加稀有的超级隐藏款,抽中概率低至1/500;按照该款盲盒69元的单件价格,消费者可能要花费3万多元才能抽中。

    盲盒受到追捧,源于其能满足部分青少年的精神诉求。一方面,物以稀为贵,与普通商品相比,隐藏款、限量款乃至超级隐藏款具有更高的符号价值,一些人热衷利用这种消费上的差异来获得成就感和优越感;另一方面,盲盒充满不确定性,既给消费者以新奇、刺激的快感,带来一种超越商品本身的乐趣,也能够激发消费者“以小博大”“碰运气”的好胜心理乃至赌徒心态。

    在消费社会,商家进行适度的营销无可非议。然而,盲盒通过饥饿营销和捆绑销售的方式,刺激青少年盲目、冲动消费,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信息不对称的形势下,一些商家盲盒概率不透明,诱导并纵容青少年不理性购买盲盒,显然需要接受规训与处罚。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商家销售盲盒应当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得隐瞒所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明明应该在商品展示页面的显著位置公开隐藏款、限量款的抽中率,企业为何置若罔闻、视若无睹?实话实说,低概率可能会影响青少年消费者的参与热情,但企业不应该“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用信息上的“剪刀差”诱使更多青少年非理性消费,从而获取暴利。

    盲盒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具有文化效应和社会意义。在盲盒模式下,越是稀缺,越是有人沉迷、抢购、囤积。对“盲盒风”带来的“攀比风”“炫耀风”“浪费风”,青少年需要有理性而清醒的认识。

    盲盒沦为圈钱的工具和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载体,终究会遭遇市场的大浪淘沙。面对火爆的盲盒,除了加强对企业的约束与监管,也需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不能盲目追捧。跟风攀比的后果很可能是“打肿脸充胖子”,甚至超前消费。以小博大的结果很可能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今天,青少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消费便利。面对五花八门的盲盒,社会化不够充分、缺乏自律自制能力的青少年,很容易深陷其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趋向于善和真。青少年理性认识盲盒,学校和家庭要多下功夫。使青少年不为盲盒疯狂,既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财富观、健康的消费观,也要关注关心他们的精神诉求,在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上多下力气。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