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笼纸上 情志入墨中
保庆先生的书法作品选——《抱清集》即将付梓。一天,他将集本清样置于我的案头,嘱我作序。我一时感到愕然。本人系一普通学者,且已赋闲,对于书法艺术,虽有心仪,却无实践,偶有所议,亦纯属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之言。但细思之下,这倒也符合他为人处世的一贯风格。保庆先生素性简朴,不事逢迎,待人唯坦诚磊落,做事凭真才实学,从不托荫于大家名流或权重位高之人。他请我作序,固然是其本色的一种自然流露,却也透着一份信任与相知。念及此,岂能再辞,只好勉为其难地提起笔来。
纵观保庆先生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可以概括为由挚爱到究索,再至不断提高的三个阶段。小学时,在两位老师的启蒙、善诱下,他开始与书法结下了始终不渝的“情缘”。及长,随着实践的积累、感悟的沉淀和学养的提高,保庆先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爱历久弥深。对这门艺术,他爱得深,爱得切,爱得自觉,爱得高尚,乃至如醉如痴。尊崇、敬畏之心,自然就成了他对书艺孜孜矻矻、不断究索的动力。数十年来,他对横跨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传统艺术的基本实践与理论,对当今众多书法大家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广为涉猎,且作了较深入的梳理、比较与探析。在此基础上,勤于学,不取巧,经常徜徉流连在帖本、碑刻之间,忘我浸淫于诸种书体之中,潜心体会古今名家的神、韵、气、骨,苦心经营谋篇、布局、结体、点画诸法。临池从容于法度,创作不囿于绳墨。对各家所长,既踏实学习继承,兼收并蓄,又注意消化融合,取予合宜。经过长年的坚守、探索与耕耘,终于初步形成了自家的书法面目。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诚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又不得不痛惜地看到,种种不健康的东西正在蚕噬着泱泱大国文化的肌体。炒作掩盖着浮浅,拜金毒化着品味,这一切正在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在矮化着社会的道德与良心。面对这种状况,保庆先生每每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古人云,欲亡其国必先亡其文化。文化的功能永远都在于启迪思想、净化精神、陶冶道德。一个民族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文化。一个人所能升华的,最终只会是精神、文化,而不是物质、财富。世界不管如何变幻,不管呈现什么样的“一体化”,文化则永远是多元的,也是永远不可能一体化的。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严肃面对并科学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是其核心)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如果文化上不去,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也就会失去赖以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格和魅力。而要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靠形式主义的说教,而是要靠各种有效的举措,要靠每位公民的自觉努力。正因为如此,保庆先生常谓朋友,中国的书法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美、纯粹的部分。中国书法的本质是汉字的艺术,加上独特的器、质和工具,使其成为中国独具、世界独特的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审美功能愈加彰显,其艺术魅力与日俱增,其美学价值亦日臻纯粹。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哲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关键基因,其承载的文化传统价值不可估量。如果有一天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国家现代化了,书法却失传了,我们的后代变得连毛笔字都不会写了,那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耻大辱。
基于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这种理解与识见,近二十年来,保庆先生已把书法实践当成自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撑点,变成自身的一种精神追求,化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视作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走上教育部领导岗位后,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毛笔字写得像样一些,以期对年轻学子有所启迪。为此,他在继续坚持“四多”,即多练、多看、多买(帖)、多读(帖)的同时,更加发奋苦攻,分秒必争。最近十多年来,他自知老已临至,天命难违。紧迫感和使命感迫使他更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所企求的,则是通过自己的书艺实践,针砭某些时弊,为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到一份心力。正因为保庆先生拥有了这种书(法)出心魂、艺寓情志、心系天下的胸襟,才激励他在书艺领域不断奋力攀登。
近六十年辛勤耕耘的汗水,终于浇成了初步正果。保庆先生今天的总体书法风格,重气势,重结体,重个性。其榜书(大字),雄浑厚重,磅礴大气,峻荡奇逸;其行书奔放爽劲,宽纵跌宕,秾纤合度;其行草与草书,意融笔畅,挥洒淋漓,神韵充盈。作为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能有如此心态,具如此见识,得如此成就,实在令人感之、佩之。
在我竭尽所能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过程中,保庆先生的人格形象和书作之影常常在我脑海中交相闪映。品尝体味间,有时竟觉得从我笔端流出的,与其说是在评析其书艺,还不如说是在探究其人品。保庆先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敢言别人想言而不敢之言,能成别人想成而不能成之事,常怀一颗别人口怀而心不怀的忧国忧民之心。平生取舍,论是非不论利害,谋国家而不谋家、身。保庆先生的为人处世、胆识才能,包括其从政、论艺、做学问,堪为一部厚重的大书,能读懂者不多,能得其要旨者很少,能洞察且可引为知音者则更寥寥。
不揣浅陋,赘述于上,虽已穷尽心力,然深知难及万一。对此,尚祈识者知者正之谅之。
(本文为《抱清集——张保庆书法作品选》序言,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