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
■聚焦幼小科学衔接
新学期,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校长蒋红军忙着和同事们一起安排工作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继续跟进和完善幼小衔接工作。“本学期计划开设20个左右以语文、数学等学科内容为主题的游戏区域,定期投放适宜的教具和玩具,同时在一年级选择三四个班开展实验,让实验班的孩子们每天有一小时可在区域内玩耍。”蒋红军说,“幼小衔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完善。”
蒋红军和同事们的努力,是丹阳市积极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缩影。作为江苏省首批“幼小衔接实验区”,该市以“五项创新”,即机制、空间、内容、方式、评价创新为抓手,积极推进幼小衔接课程开发实施,促进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准备与适应。
空间创新,为孩子营造舒适的过渡空间
“老师,这是什么花呀?天还这么冷,它就开了?”“老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走进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校园,就宛如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乐园。该校一年级的3个班位于一幢单独的教学楼内,周围很空旷,学校因地制宜,在户外空地上绘制了九宫格、十二生肖图、跳格子图等游戏图案,建起专门的戏水池、戏沙池,还放置了松鼠、考拉、猴子、小鸟、长颈鹿等栩栩如生的大型动物玩具。
校长王志平告诉记者,他们还将厚生楼内的一间空置大教室改造成了幼小衔接功能室,借鉴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设立游戏区、读写区、美术创作区等,孩子们在里面玩得特别开心。
据丹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春华介绍,在机制创新上,该市确立了10所课程建设结对试点(园)校,并鼓励结对试点幼儿园与小学建立互访制度。在空间布局上,该市制定了区域建设操作指南,指导各试点(园)校创建更具安全感、融合性、开放性的多元互动空间。
“在班级空间,我们突出自主合作;在公共空间,我们突出探索体验;在户外空间,我们突出实践成长。”谢春华说。
不同于横塘中心小学匠心独具的户外空间设计,吴塘实验学校在班级空间布置上费了一番心思。学校准备了6间标准化小学教室,结合幼儿特点和小学学习要求进行环境融合打造,将原先的单人独桌调整为6人一桌,同时设置“温馨家园”“阅读角”“操作区”等区域,投放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图书。
“我们希望学校的环境布置尽可能贴近一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给予他们更多自主学习、游戏的场地。”吴塘实验学校校长黄长祎表示。
在丹阳市实验幼儿园,三楼的公共空间创设了“小学体验区”,孩子们可与小学教师“预约”,提前了解小学生的上课方式。教师们还在建构区展示小学建筑物的图片,在角色区提供书包、红领巾等道具,在读写区关注幼儿读写姿势、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发展,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前的心理及认知准备。
内容创新,以儿童为中心开发多元课程
早在2019年,丹阳市实验小学就先试先行,对幼小衔接工作做了一些探索。该市教育局也以“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题,申报了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从理论到实践,丹阳教育人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史仁忠是丹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幼小衔接工作启动后,他被市教育局聘为兼职教研员,与其他3位专兼职教研员一起,共同组成“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小组”。他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向试点校推广课程建设的“实小经验”,助力各校基于自身实际,建立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我们学校安排了16课时的适应性课程,包括认识校园、午间就餐、课间如厕等内容,细致又实用。”史仁忠介绍说,如今学校还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了专门的游戏和教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包,“比如教孩子认识汉字时,我们会做一些绘有偏旁、部首的积木,让孩子自己摆一摆、拼一拼。”
按照丹阳市教育局要求,结对(园)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教研活动,教研员要到场指导点评。同时,区域层面的联合观摩、研讨和培训活动从不间断。在这种机制下,各校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课程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借鉴实验小学的做法,正则小学专门编写了“我们来了,正则!”入学周适应课程,一共10个课时,包括“我们的新伙伴”“我们的新校园”等单元,内容涉及小学环境、课业、用餐、问候、集会、交往等内容。课程图文并茂,还加入了动手实践和参观游览环节。
“我们还不断吸收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调整一年级上学期课程进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使其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丹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朱丽云说,“比如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比拼音浓厚,那就先教汉字,再教拼音,但归根结底,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在课程内容创新的同时,丹阳市鼓励试点(园)校进行课程实施方式创新,小学科学对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探索“科学有效、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课程实施方式。
幼小衔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早在2021年幼小衔接工作启动之初,市教育局就给5所试点小学布置了“规定动作”——提前给大班孩子家长做辅导,缓解入学焦虑。
秋季学期开学后,各小学一年级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家长课堂、志愿服务、读书交流会等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幼儿园则利用半日开放活动、家长助教活动及公众号、网站等,向家长充分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促进亲子共成长。
评价创新,内外发力提升衔接质量
早上8:10,大班幼儿陆续走进教室。教师在教室门口布置了签到桌,引导幼儿在签到表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姓名。签到表边还放置了日历、时钟等物品,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日期与时间的概念……
学前教育教研员郁丽萍看到这一幕,默默地点了点头,在笔记本里做了相应的记录。“我们管这叫沉浸式观察,”郁丽萍说,“教师如何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意愿,将作为幼儿园日常保教质量调研的一个方面被记录在案。”
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措施及时跟进。“我们正在探索建立相关的教师评价体系,确立评价标准、重点及方法,通过专业人员、同事、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对每位教师进行科学、动态的发展性评价。”谢春华说。
站在教研员立场,郁丽萍和同事们尝试通过三种途径对教师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评价,除了沉浸式观察外,还有在常态化教研活动中开展的过程性评价,以及鼓励成绩突出者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等。
10所试点(园)校对此颇费思量。丹阳市实验幼儿园园长欧阳爱华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精心研制的《科学衔接手册》。手册包括教师版和家庭版两个版本,每个版本都设计了上、下两册,对应大班上、下两个学期。以第二学期的教师版手册为例,内容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4个大项,每个大项下面又列有数个二级、三级指导清单,如“班级里创建一个小学体验区,提供小学书写桌”等。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所列清单内容,全面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家庭版手册家长负责记录,儿童共同评价;教师版手册则由教师负责记录评价。”欧阳爱华说,目前,《科学衔接手册》已在试点学校陆续推行。
在不断完善内在机制的同时,丹阳还积极借助外来资源,建立幼小衔接专家资源库,定期邀请省、市级专家进行视导评估,通过查看环境、观摩活动、对话师生等,开展综合性评价。“目前我们资源库有相对固定的专家7人,随着工作不断推进,我们的资源库也会不断充实完善。”朱丽云说。
“大半年以来,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理念的提升,也感受到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与支持,这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丹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局局长张文华表示,今年秋季学期将在全市全面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目前丹阳正在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我们将首先把试点(园)校的工作经验在对应的集团内进行推广辐射,帮更多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