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不灭 精神永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知中国,服务中国。您长期投身于农药创制基础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8本,为国家指导培养了180多名研究生。

    2021年10月4日上午,您在学生的陪伴下走完了90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中国农药科学领域泰斗、南开师生敬爱的“001号”大先生,永远地将背影留给了我们。

邓小岚:送教山村筑梦人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当“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圣歌》时,这些从山村飞到鸟巢的孩子惊艳了世界。

    在合唱团的背后,有您到乡村送教音乐的动人故事。

    “马兰的孩子走向世界啦!”那一刻,您最想把这个消息说给父亲听。

    马兰是红色的。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的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也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

    当年,您的父亲邓拓任报社主编,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在这里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

    “我就是马兰人。”您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乡村,在老乡家生活3年,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赓续传承,两代情缘。父亲留下的“马南邨人”印章,母亲传给您的“马兰后人”印章,一直都是您案头的珍藏,更是两代人的马兰记忆。

    1997年,您到马兰村探访,觉得应该为村里做点儿事情。

    一次偶然,您得知村里的孩子们都不太会唱歌。在您眼里,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山村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多彩的、欢快的。于是,您拿出退休金,动员家人凑钱,盖了7间校舍,第一次让马兰村的孩子们有了音乐教室。

    您带去6把小提琴,又搬去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黑管等乐器,从此,孩子们的童年变得有声有色。

    赶公交、换地铁、乘火车,再换乘班车……从2004年开始,您就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成了村里的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不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18年来,您不仅教孩子们唱歌,手把手教他们演奏乐器,还启发孩子们用生活中常见的勺子、铃铛和锯条奏出动人的旋律,希望能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改变命运。

    随着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进步,您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在大山深处,歌声响彻云霄,世界名曲回荡。

    “马兰的孩子一样聪明,只是缺乏机遇和舞台。”2008年10月,您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演出,此后孩子们表演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的舞台。

    2013年,您又发起了“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您亲自设计、自筹资金,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打造了一座浪漫的“音乐城堡”……

    “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您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志愿者,您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其中10余人在大学就读了艺术专业,有的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马兰小乐队的孙志雪,是马兰村第一个考取音乐专业的孩子,常说“邓老师像一束光,启发和鼓励我们,走出一条更精彩的人生路”。

    您就是照亮孩子们心路的光,永不黯淡,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梁丹 焦以璇 曹曦 张赟芳 实习生 霍怡静 通讯员 蓝芳 综合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