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是儿童成长的后花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什么诗歌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对于孩子,可以构成一个成长的后花园?这是建立在诗歌的审美功能和情感功能上的。

    中国诗歌有非常大的情感涵容力。不管你有多么糟的情绪,打开一本中国诗歌集,总能在里面找到对应的诗歌

    当你看到这些经典诗歌的时候,你不仅看到了其中幽约怨悱的部分,还看到了精美绝伦的部分。这两种感受是同时出现的,所以你悲哀的情感在一瞬间就被整理成了一个具象且有意义的审美形式,这种审美形式本身就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价值感。所以,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原先那些悲哀的情感不仅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抚慰,还得到了转化,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家在无锡,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鼋头渚,是观赏太湖最好的地方。我小时候每年秋游都去鼋头渚。如果去公园看小朋友排着队秋游,往往会看到里面有兴高采烈、打打闹闹的小朋友,有抓住一切机会和老师说话的小朋友,还有垂头丧气、松松垮垮背着书包、落在最后的小朋友——我小时候就是这种小朋友。我不是很善于运动,跟小朋友“疯”不起来,而秋游的时候,如果不能跟小朋友“疯”起来的话,其实没有多大的意思,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有一次秋游,在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我非常无聊,觉得被老师忽略了。坐在湖边等集合,要坐一个小时。可是我坐着坐着就看到了在天的尽头,在太湖的水和天交接之处的小岛,然后就想到了一首刚看过的宋词。这首词是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词具体讲的是什么意思,感觉它就是在讲一个人寂寞离群、不知道何去何从、一切东西都跟他隔着一定的距离、什么都看似触手可得又什么都触不到。在这首词里,作者一个人在太湖边发呆,燕子和大雁来了又去,黄昏的雨也来了又去,自然界按部就班地运行,自己却好像被落下了。

    我在湖边,开始的时候闷闷不乐,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了我的。可是当把我的处境和这首词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好像就是词中的这个人,面对的就是词中这个场景的时候,那种孤独无聊的感觉忽然间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变成自得其乐,就好像是“哇,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美,可是你们这些傻小孩光会打打闹闹,都没有看到”。这种感觉,就好像我在秘密花园中挖到了一颗宝石。于是等到集合时,我也就快快乐乐地回家了。这个秋游我也很有收获,虽然收获的点可能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这就是诗歌对于人的情感的涵容和转换。如果我们不把诗词歌赋当作必须学习的负担、当成炫耀自己有文化的符号,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资源,把古人视为一些知己;当我们自己的情感不被他人理解,或者说也说不清时,就到这些诗词歌赋里去找一找共鸣,让诗歌细腻的情感来体贴它,用诗歌精美的形式来转化它,我们也许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成长。对我自己来说,我长大之后读中文系,一直和这些诗歌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它们比较容易走进我的内心。

    有很多次,我都回忆起小时候一个人躺在窗前的床上读《唐宋名家词选》的场景:窗外是满天的晚霞,我读一会儿就有一群鸟从晚霞中飞过,读一会儿又有一群鸟从晚霞中飞过。自然、诗歌和我三者就构成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所有的烦恼、忽略或不理解都被抛到了脑后。真幸运能有这样一个秘密花园,能够消化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压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妨给你的孩子买一本精美的诗集,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去找自己最喜欢的那些诗词歌赋,开始建造自己的秘密花园。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那是孩子自己的世界,爸爸妈妈只要做好守门人,孩子不邀请你时,不要随便探头探脑。

    (作者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本文摘自《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有删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找到儿童接纳传统文化的端口     下一篇:名师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