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大学
日前,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2022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成都大学以国际排位段401—500首次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同时,成都大学也首次上榜了泰晤士年轻大学排行榜。
好消息接二连三。成都大学2020年度审核增列和动态调整的学位授权点硕士点达16个,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增至25个。
新公布的自然指数榜单中(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成都大学自然指数排名再创新高,位列全球高校第700位,国内高校第150位,在川高校第5位,连续多年刷新自身排名。学校前沿研究整体水平、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跬步千里,持久必成;厚积薄发,功不唐捐。硕士点迎来“大丰收”和“井喷式”增长,学校在各项排名榜单中连年跃升,是成都大学坚定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数年坚持重点投入和深耕改革,不断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笃行完善育人体系的成果。当前,成都大学正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迈向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新征程。
深蓄人才池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把成都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必须建设一流学科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作出一流科研贡献,形成一流治理能力,坚定走好成都大学高质量发展之路。”成都大学的未来发展之路,在校长王清远看来明晰而坚定。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近年来,成都大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加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力度,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人才强校战略是成都大学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成都大学始终以党管人才为统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出台并实施《成都大学高端外国专家聘任计划(试行)》《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文件,从制度上理顺了学校人才引进的目标任务,规范了引进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用大视野看人才,用大格局谋划人才。成都市支持成都大学高水平建设,专门设立了成都大学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学校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推进人才引进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人事处、科技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职能部门与学院(所)负责人组成的人才工作小组。学校坚持“按需引进、以用为本”的引才原则,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策略,采取“随时举荐、随时报名、随时考核”的灵活招聘方式,按照“一人一议、一事一策”的办法,引进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近年来,成都大学发展迈入快车道,人才吸引力越发凸显,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扎根成大、肩挑重任,引领学科专业发展。
“两封邮件开启了我和成大的故事。”2015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即将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李俊龙向校长王清远发去了一封个人简历。很快,他便收到了王清远的邀请回复。“这封回信让我感受到了学校敬才、求才、爱才的热情和温暖。”他当即做出了决定,回国到成大建立实验室。2015年5月,李俊龙作为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进入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以下简称“川抗所”)工作。
深蓄人才池引得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成都大学全面推动内涵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力构建一流优越的服务生态,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学校构筑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创造近悦远来的“引才”政策;外引内培,依托“国家人才培育计划”“菁英人才评选计划”“青椒计划”等项目实施,实现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在发展中匹配、动态中平衡,形成精准务实的育才机制;创建高等研究院,校长担任院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环境服务,创造拴心留人的留才环境;坚持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用才等多元化方式,创造不拘一格的用人格局,让各类人才在学校找到梦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切实保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有待遇是一方面,有发展才是关键。李俊龙以及北京大学博士后付强、耶鲁大学博士后李建等一批青年才俊现已在教学科研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同时担任所在学院管理职务,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作为一名成大青年科研者,理当扛起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旗帜,代表学校与国内外高手交锋,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先头军。”六年多来,李俊龙担任了川抗所手性药物及仿生合成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在卡宾催化及药物的有机仿生合成研究中克难奋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多篇研究论文被SYNFACTS和《有机化学》杂志专题报道并作为亮点介绍,获得教育部门“博士学术新人奖”、“四川省杰青”、成都市“蓉漂计划”专家、成都大学“青椒计划”入选者等多项荣誉。2019年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国际学术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厚植沃土聚贤才,打造成都人才小高地。春种夏耘,几度秋冬,成效渐显。目前,成都大学特聘院士3人,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100余人,特聘教授近40人,特聘学者30余人,高端外国专家近30人,名誉院长13人,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17人,学校内培外引博士共计700余人。
攻坚学位点布局 建设一流学科体系
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从1个增加到25个、研究生规模从54人增加到1794人、在校博导人数从个位数增长到50多位、硕导从几十人增加到500多人……一连串数字铭刻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步履。
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处长陈琳是这段成长之路的亲历者。“此次共获评7个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类别,获批硕士点总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截至目前,全校共有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覆盖9个学科门类。这标志着学校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从无到有、从有渐优,学校高质量内涵建设站上了新平台。”陈琳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4年以前,学校属本科层次院校,学科建设面临诸多瓶颈。川抗所并入后,借更名大学的发展机遇,成都大学放出多项“大招”解题,奋力实现学科突破。
强化顶层设计,涵养学科文化。成都大学制定了《成都大学学科群建设工作方案》《成都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作方案》《成都大学新一轮博士点培育计划综合支持方案》《成都大学学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路,高原与高峰结合、优势与特色并重,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优化学科布局,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学校通过加强对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专题培训、宣传宣讲,统一学科思想,强化学科意识,达成学科共识,营造学科氛围,在全校确立了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的思想。“现在校园里大家谈学科,齐心谋发展已成为一种风气”。
学科建设联动机制在促进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校一盘棋,共谋学科发展。学校以拓展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提升研究生教育规模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不松劲,奋力后发赶超,形成了顶层设计牵引,学科办牵头组织,教务、人事、社科、科技、国资、国合等处室及各学院在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奖励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整体推进学科建设。
成都大学统筹“学科—机构—平台—空间”四个布局,深化学科交叉融合。2020年6月,整合药学系和川抗所教学与科研的优势资源,成立药学院,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一体推进。依托高等研究院、在建的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逐步形成“学院+研究院”体系化的结构布局,实现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跨学科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机统一。
成都大学不断探索和落实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将人才“蛋糕”一大块分给学科建设,进一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学科“特战队”。
药学院是学校引进人才促发展的一个缩影。学院聘请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刘昌孝担任名誉院长和《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聘有国家杰青黄维扬教授,全职引进张波、杨星勇等6名博导担任学科带头人,引进付强、李俊龙、马文博、赵克雷等一批青年才俊,形成了领军人才、带头人才和骨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创新人才梯队。群贤毕至,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构筑学科生态,使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9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中,药学学科跻身中国高水平学科,入选四川省顶尖学科名单,全国学科排名第35位,省内排名第二位。
多年培土夯基、立柱架梁,收获“硬核”成果。学校建成以生物医药、动漫与文化创意、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城乡教育四大特色学科群引领的学科“高地”,药学、生物与医药、材料科学、艺术成为学校的“学科特区”。2017年学校获批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被列入四川省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递进培育”计划“优先培育类”高校。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成都大学首次上榜,位列1001—1200(共1662所),中国大陆地区高校表现排名73—92位(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共上榜97所),同时,工程、临床与卫生学两个学科成功上榜。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目前成都大学共19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