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访企拓岗如何保量又高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了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含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每所学校书记(校长、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

    “访企100家”如何落到实处?高校如何通过访企拓岗促进毕业生就业?记者进行了采访。

    “访企100家”是高校办学的现实要求

    “我们有信心落实到位。”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张跃辉介绍,“校领导走访企业安排在6月后。这样安排,一是时间充足,二是可以就今年毕业生就业出现的新问题,有重点地与企业对接,反馈的信息更精准。就往年情况来看,走访企业不止100家。”

    皖西学院2月底已与36家企业沟通了走访安排,但距离100家的要求明显有差距。为此,学校迅速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人社局联系,新开拓28家企业,并陆续协商走访安排。

    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大多以地区企业为主,一天内可集中走访多家企业。同时,很多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基地访企极为方便。

    可见,“一把手”完成“访企100家”的任务,虽不轻松,但也不难。

    “提出具体走访要求不是给学校加负担,而是为了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真正打通就业渠道。”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杜然说。

    “地方高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校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了解社会需求,多与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校企合作育人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认为,教育部把“一把手”走访企业的数量定在100家,符合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现实就业工作情况,而如何精准选择走访企业、与企业重点对接哪些信息等才是对“一把手”的真正考验。

    “访企”旨在提高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度

    “‘一把手’访企,核心是解决校企需求人才信息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岗位和渠道。”杜然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建立了办学企业“朋友圈”。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两年来,书记、校长带队走访企业183家。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2021年5月到8月,书记、校长走访地方企业216家,学校就业信息网系统企业库里更是多达2850家企业。

    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负责人介绍,该省今年高职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的54.15%,“从某种程度说,稳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是稳定河南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所以,给高职院校‘一把手’定目标,是稳定毕业生就业的硬招、实招”。

    “从根本上说,访企就是要提高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小平介绍,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江西顺丰速运共同实施了“现代学徒制顺丰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拿下驾照,就是吴小平走访顺丰总部后提出的新要求。

    “一把手”访企,首先是拓岗,做好增量。在杜然看来,拓岗包含拓展新企业以及原合作企业挖潜的双层含义,只有尽可能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途径,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供需有效对接才能培养高质量毕业生

    “访企不能只看数量,质量更为重要。只有精准锚定,才能提高求才和求职的效率。”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就业实习实践与服务中心主任李维福指出,如果说稳就业是访企当务之急,那么建立常态化校、政、企对接机制才是访企核心所在。

    访企可以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思总结学校现阶段人才培养短板,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近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建立了江西高校首个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而皖西学院与地方区级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区域内多家企业,围绕智能制造、“双碳”等新型产业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对此,杜然认为,数字经济催生出的新职业需要引起学校高度重视。通过访企,学校要及时准确了解新行业、新职业对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紧紧抓住区域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学校专业课程调整与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变化同步。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结构不调整,不仅造成现在难就业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还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一把手”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企业,就是让地方学校把面向社会需求办学的初衷落到实处,助力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同时,该负责人指出,大学生就业需要的不仅是对策,更需要毕业生整体素质过硬,其中包括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通过实地走访,高校适当将就业关口前移,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具体培养环节落实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