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开创生态文明教育新局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深入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在思想理论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从“四个维度”提升思想理论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度,推动思想理论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同向同行,积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将思想理论教育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结合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将思想理论教育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标准要求,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生态文明主题相关内容的专项培训与交流活动。通过给学生讲述唯物主义自然观、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共产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地位,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实践,号召大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付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现下,学院已常态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教育主题开辟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沿课堂”。以上措施既引导学生从思想理论教育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又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等表述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联系阐释,向学生说明两者在生态文明自然观、生态文明实践观、生态文明理想观层面的契合之处,进而使两者在学生心中充分联结,为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创造了前提。学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建设启示的探索,既提高了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度,又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挖掘生态文明实践鲜活案例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让学生在对鲜活案例的学习中塑造生态人格。学院结合甘肃古浪“六老汉”三代治沙人故事、“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塞罕坝精神”、“COP26”等,使学生在思想理论教育的循循善诱中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生力军的大学生,应在生态文明的精神觉醒与行为自觉中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建设美丽世界作贡献。

    开展系列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发动师生一起打造花园式校园、绿色班级、和谐宿舍、节约型食堂,开展环保标语征集、垃圾分类竞赛、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等生态文明活动,形成了师生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的良好氛围。而且,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让学生走近黄河岸边直观感受生态环境现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并与户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配合,积极开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体验自然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则和路径。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四个维度”提升思想理论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度的探索和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实践特征以及重要意义,为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与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事业提供了想为善为、敢为有为的新生力量。

    (张成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