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高校办学空间不只是迁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每当有地方高校变更注册地,往往都会引发热议。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地级市吸引力没有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强,地级市办学令人担忧。还有学者提出地方强校齐迁省会值得再审视。担忧也好,再审视也罢,问题的根本在于地方高校拓宽办学空间的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提质创新步伐的加快,地方高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诸如优质生源与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办学定位不明晰、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与此同时,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的发展定位与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增多,对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与层次提出新需求、提供新机遇。从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部分省会城市的常住人口较“六普”相比增长率超过20%甚至40%,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强校选择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作为办学空间拓宽地。

    但地方高校拓宽办学空间不等同于物理空间拓展,更不是只有迁址一条路径。拓宽办学空间是地方高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服务区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在路径上,拓宽办学空间既包括地方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优化,又包括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教紧密融合,增强跨界、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地方紧缺人才培养能力,助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支撑。我国正在推进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协同联动发展,这为地方高校实现要素流动、资源协同提供了机遇,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在多方共赢的区域教育发展格局中同步规划、特色发展与谋求创新。

    地方高校推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与终身学习、医疗卫生、体育艺术、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等,同样是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路径。比如,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高校融入地方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既可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深入挖掘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中发挥引领作用,也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与特色发展。另外,地方高校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也是融入地方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劳动力人口素质与主要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强国战略对人力资源支撑的需求。因此,既需要继续加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同时要求各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途径,从调整存量上提升人口和从业人员的生活生产技术技能与知识掌握运用水平。而地方高校正是提升各地人力资源水平、促进人民群众更高质量就业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伴随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步伐的加快,研究制定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监测评估指标愈发重要,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平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要着眼于全局,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支持地方高校取得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以确保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鼓励地方高校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其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动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与信息管理处处长、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