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次炽烈的绽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合上500多页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望着封面上一个幽灵似的自画像,我已泪流满面。家里的阿姨目瞪口呆:“您看书都能哭,那看电视电影是不是更要哭?”不!到了我这个年龄,能情不自禁无法控制地落泪是很难的。“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我的眼前一直盘旋着梵高在自己精神健全而有理智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愿望处置了他生命中18个“告别”的画面;我的脑海一直想象着梵高既愁肠百结,又毫不犹豫地把左轮手枪压住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的瞬间;我甚至看到了他的坟墓四周种满了金灿灿的向日葵……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之父欧文·斯通26岁时的成名作,被译成80余种文字,感动过亿万读者。我读的是由北京出版集团2021年2月出版、常涛翻译的书。我读了不少人物传记,为何对此情有独钟?这缘于几年前暑假我到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欣赏他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进而将其高清图仿真复制品《向日葵》悬挂于学校,感受花瓶中14朵独一无二的向日葵的线条、色调、色彩,感悟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礼赞、对幸福的渴望。让师生也能体会眼前的向日葵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诚挚、热烈绽放着的生命。每每回到家,我看着梵高的“《星空》”,被画中那种生命的、流动的、透明的、充实的空气包围,被整个画面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所吞噬,一切的烦恼、疲惫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由此,我想通过这种已经被定位了的大师的高清图仿真复制品走进这些艺术家,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阅读他们的传记,读懂他们的童年、少年、中年、晚年,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修养,以及命运的跌宕,知晓时代已赋予了他们的地位以及风格。通过阅读文学的形式与这些已被定位了的大师再度重逢,产生共鸣,这种重逢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遐想、寄托甚至是喜悦,也让我们去联想艺术家的很多不可知,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哀伤和眼泪。

    我的父亲曾是湖南省书协会员,姑姑也擅长绘画,堂哥曾任湖南怀化师院美术系主任,他们的这种功底与修养熏陶了我,并提供了我学习的土壤,只是遗憾,我缺乏这样的天赋。但我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现在大家都很忙很辛苦,无暇去观赏一幅画,也不懂怎样欣赏。尤其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上学时没有专业的艺术教师引导、走向社会没有专门的时间看,不少人出国旅游也仅仅停留在“梵高艺术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门口拍张照留个影。

    我坚持弥补自己的空白,向书本学习,向朋友学习,不定期地去观看欣赏各种画展……并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身为父母没有文学素养与涵养,一门心思只想赚钱、打麻将、跳广场舞,不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不营造美育的土壤,缺乏文学素养的基因,那么住再大的房子、开再豪华的车子,希望孩子有一个质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内涵、品位、修养是钱买不到的,是大房子里养不出来的。如果教师没有去过一次美术馆、艺术馆,没有认识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价值,谈美育的培养是空洞无力的。

    美的深入人心,需要人的引导,需要环境熏陶。基于此,我利用学校艺术节,让“名画”进校园,带领教师去赏画议画。通过观画学习,提升艺术修养,给自己以坚毅的审美信心。世上没有第二个梵高,但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懂得梵高画作之美的审美人。

    梵高的一生都在燃烧。任何风雨都熄不灭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火焰。他可以没有妻子、家庭和子女,他可以没有爱情、友谊和健康,他可以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不能没有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他的一生是现实生活的孤独无依、穷困潦倒与精神世界的鲜艳明亮、丰满通达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他的灵魂燃烧至今,依然照耀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生命。

    我们当下的物质生活质量远高于梵高当时,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热爱的坚守是否无愧于生活?人到了中年甚至晚年,都从不同的点、线、面寄托自己,但又有多少人还在与文学相遇、与美学重逢,或是借助别的物质元素。至少,我们是很幸福的人。有文学有美学的陪伴,带给我们很多养分与寄托,在疫情下能坦然面对,让我们能跨越人生中的无数风雨和不可预测的种种,不至于焦虑无助甚至茫然;我们还有献身教育的精神,倾注心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奋力拼搏。

    我们在梵高面前照照镜子,看到的是渺小的自己,作品中那种激荡的回声足以让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比疫情更难的人生。

    “时间不是用一页页飘动的日历,而是用一幅幅源源画出的画来计算的。”梵高是一位巨人,一位伟大的画家。他在世时是被误解、被忽视、被遗忘的,但他诚挚的爱、他创造的美,将千古长存并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他艺术的才华、绽放的生命,将创造一个比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更单纯并更给人以慰藉的世界;他坚韧不拔的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将激扬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勃发,赋予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能量场。直到临死前,他依旧执着地画着《麦田上的乌鸦》,只为生命的一次炽烈的绽放。

    (作者系深圳市海旺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