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赣南师范大学启动“红色园丁”培养计划,这是学校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又一创新举措。学校校长朱小理表示,赣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资源,学校将持续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把涵育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作为关键着力点,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和新乡贤。

    文化蕴育情怀

    点亮理想灯塔

    如何让师范生树立投身乡村教育的职业志向?学校坚持将“地域文化蕴育教育情怀”的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用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塑造师范生“艰苦奋斗、热爱乡村、知行合一”的品质,将学生职业视野引向乡村教育。多年来,学校不仅面向师范专业专门开设地域文化课程,还把参观校内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客家文化博物馆作为“实践体验课”,把学习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客家精神、阳明文化和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作为新生的“入学必修课”,通过不断深耕“地域文化进校园”的土壤,大力培育“忠诚教育爱乡村”的情怀,让“成为一名优秀乡村教师”的理想灯塔照亮师范生的职业前程。在学校培养的历届毕业生中,扎根赣南老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就有近6万人。

    开发利用资源

    推动创新转化

    如何将地域文化资源利用好?赣南师范大学围绕更好地挖掘、研究、利用地域文化,积极打造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教学科研载体,陆续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王阳明研究中心”等文化研究平台,凝聚一大批教师将论文写在赣南大地上。近五年,学校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专著20余部,为学校涵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通过以研促教,不断完善地域文化课程体系。翻开学校的课程菜单,“红色文化十讲”“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赣南客家民歌”“赣南采茶戏艺术鉴赏”“走进王阳明”等系列文化课程,实现了师德、师能和情怀教育的融会贯通。近年来,学校还编著了全国首部通史性教材《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客家学概论》等特色教材,开展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融入油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红色体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应用研究”等特色教研活动,多管齐下推进地域特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以文化人”的生动局面。

    立体交叉互动

    厚植乡村情怀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学校积极构建“课堂认知—活动体验—仿真感受—实践升华”的渐进式教学途径,厚植师范生乡村情怀。在第一课堂,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为主线构建的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群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大张旗鼓地讲授革命精神、优良传统、乡土民俗、民间文艺、传统技艺等,师范生的地方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在第二课堂,学校成立红色文化学院,建立“瑞金班”等红色班级,成立“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编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文艺作品,出版《红色记忆——中央苏区红色故事集》等文化丛书,举办“苏区红”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客家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让师范生时刻处在文化浸润之中。在社会舞台,学校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走读”、顶岗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打造万安县田北农民画村、定南县黄砂口村等示范点,有力提振师范生建功乡村的信心。在信息化教学端,学校运用Web3D和虚拟现实技术建成“长征源”革命历史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和新时代“思政”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用新技术赋能课堂,让师范生进入乡村教育历史和当下的“时空”。

    巩固拓展成果

    再续育人华章

    通过开展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涵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之路。近年来,学校共培养出30余名扎根乡村教育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务工作者”,20余名毕业生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学校毕业生遍布赣州市260余所乡村中学,学校被誉为“赣南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

    学校党委书记卢超表示:“在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走前列、作表率,是赣南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作出的工作定位。”新形势下,全校上下将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教师教育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奋力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彩华章。

    (张小青 邓小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