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美学的“文化寻踪”
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上世纪王国维等人在西方、日本学者的影响下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在我国沿传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西方,美学则是体系完整的一门学科。正因如此,当代部分新水墨画家认为传统美学在中国没有继续研究与深入探讨的必要,因为中国古代书画美学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已经脱轨,无法承担对艺术的引导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妥的。季羡林先生对文化思想有这样的解读:“人类的文明或者文化大体上有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这种消逝不是毫不留踪迹地消逝了,而是留有踪迹的,踪迹就存在于接它的班的文化中。”文化如此,书画美学也是如此。中国自引入“美学”这一概念后,重新梳理和归整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取出了论美的极为丰富与独特的原理。
书画美学是关于书法绘画艺术的美学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樊波/著,荣宝斋出版社)分为上下两卷,对书画美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以各朝各代的书论、画论为基础,用清晰的脉络与条理连结,将其提升到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抽象层次上,从而打捞起书画“踪迹”的碎片,形成完整的中国书画美学史体系。
本书按照朝代脉络分章分节,“以朝代更迭为外在形态,审美逻辑则为内在骨骼”,分“先秦书画美学的理论奠基”“两汉书画美学的理论初构”“魏晋南北朝书画美学的理论自觉”“隋唐五代书画美学的理论发展”“宋元书画美学的理论延伸”“明清书画美学的理论总结”六大主要部分,每章以书画美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为内在线索,又以朝代更替为外在形态进行分期,并且归纳出相应的史的地位,读者因此能对每个朝代在书画美学史上的艺术地位与理论定位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关于以上分期的具体依据与意义,作者在绪言中给出了详细论述,“本书的分期根据不仅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而且也是哲学与美学的统一”,同时,“书画发展史也是本书分期的一个重要参照”。显然,对于书画美学史的分期,是使中国书画美学脉络明确化的一个重要形态。
在各代的理论逻辑叙述中,作者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分节阐发,并结合问题分节进行阐述探讨的方法,用这两种叙述形式相互补充以突出各朝各代的理论核心。这种精心安排的书写方式将书画美学史的格局铺写得清晰明朗。第一,横向叙述每位书画理论家的思想与命题,使读者能够对重要书画理论家的主要艺术贡献有一个直观的视角和较好的把握;第二,纵向切入美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命题,提炼出鲜明的书画观点并形成贯穿古今的美学意义。
这两种叙述方式相辅相成,使中国书画美学纵向的脉络与横向的发展清晰可视。例如在“宋元书画美学的理论延伸”一章中,第一节到第十九节分别列举了宋元的主要书画理论家,并阐述其重要思想;第二十节到第二十九节作者提炼出十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进行深度阐发,以专题的视角详述对书画美学史及书画发展史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分别有“山水画的形式美构造”“文人画和文人画工画”“书画同源同法”“诗画关系”等问题,有些命题并非是宋元才提出的,但却在宋元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论突破或者说正在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命题。
选择以问题为重点的方式叙述,弥补了以人物为中心叙述的流水账式的沉闷感,彰显出时代的理论成就,使贯穿其间的审美思想结构化、系统化。
本书是在旧版《中国书画美学史纲》的基础上新增至百余万字的新著,对于中国书画美学史的逻辑建构与探本究源作了更为深入的考察。书画美学不能被孤立看待,作为哲学的分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作者对中国书画美学发展本源的探究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对先秦书画美学理论奠基的逻辑起点进行了归纳。
作为一门具有时代性质的学科,书画美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值得学者们关注与探讨,作者在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新时代中西交汇的现代书画美学上,本书最后的余论部分,就是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书画美学这一话题的精要阐发。由于20世纪社会背景的独特性,中国书画的发展受到了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书画美学领域的探讨中也传出了不同的声音,作者归纳出四个方面:一是,“一些理论家和画家批评他们(绘画变革者)当中的很多人对中国的绘画传统的了解十分肤浅”;二是,“重新审视中西方绘画融合,突显中国绘画的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蕴”;三是,“否定片面强调‘写实’方法,重新倡导‘写意’精神”;四是,“打破艺术‘新’‘旧’划分,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可以说,当时力求革新者与维护传统者之间的争论,使书画美学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新的审美形态。从全书的篇幅看,作者对余论的着墨并不算多,但我认为,这章恰恰反映出中国传统书画美学相异于西方美学理论,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存在。中国书画艺术在与国外艺术思潮的交融碰撞中,或许受其影响从而消解了自身的内涵,然而最终必然是吸收、批判国外艺术理论,重新回归到我们自身的书画主张上来,这就是季羡林所说的“文化踪迹”,从而丰富中国书画美学体系。当代新水墨画家的作品尽管呈现出前卫和先锋的特质,然而他们作品的本质依然是中国格调。将传统中国书画美学置于现代文化背景中进行新的艺术创造也是一种延续,这些是否能够引起现代新水墨画家的再度思考呢?可以说,中国书画美学体系一直有一条气脉,上下贯之,如同人体的经脉,循环全身。本书正是打通了书画美学思想的壁垒,既有追求本源的逻辑架构,又不乏清晰明了的历程勾勒;既有传统阐发的理论深度,又深具时代语境和特征,从而形成了从先秦到当代的完整脉络和跨越古今的视野。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