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学改革赋能 为学生成长奠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复习备考。 视觉中国 供图

    ■聚焦省级中考统一命题

    背景链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尚未实行省级统一命题的省份,力争2022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确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在中考改革方面,《要点》提出,要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对各学科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规范要求。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拓宽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材料类型,确保材料的权威性,杜绝政治性和科学性错误。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各地要“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提升中考命题质量”“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

    如何处理好变革与稳定的关系,是推进省级中考统一命题改革的关键问题。

    山西省在此领域先行一步,于2010年恢复全省中考统一命题,2011年启动中考命题改革。近年来,在教育部连续四年中考试题评估中,专家们的肯定与指导更使得试题质量不断攀升,理论成果也渐成体系,初步走出了中考命题的山西道路,形成了中考命题的山西经验和风格。

    确立“考试不只是评价,更是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起,如何在中考命题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就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1年命题改革启动之时,山西省初中教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多数学校没有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课改,努力的目标往往停留于提高考试成绩的层面。思想上的短视导致课改的动力缺乏,方向模糊,后劲不足。第二,中考与初中教育教学相对平行存在,不少教师习惯于反复“刷题”,对课程标准重视不够,中考“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三,中考命题缺少规律和规范的调控,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被忽视,立德树人的理念得不到真正落实。

    基于对现状的深刻剖析,山西省将命题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为“考试不只是评价,更是立德树人”,力求通过中考命题改革的杠杆作用,撬动全省的基层课改,倒逼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构建“一核·六维·四手段”中考命题理论体系

    命题不只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方向要有宏观和准确的把握。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历时12年,始终铭记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及时把握和深入落实并随时调整、深化、提高,带动全省初中教学的理念及行为与时代需求相契合。与此同时,山西省在实践探索的进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先后总结出中考命题的“六个维度”、落实命题素养立意的“四个手段”,最终构建起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的理论体系。

    “一核”即中考命题的核心思想——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导向教学,它明确了中考命题的教育意蕴。“立德树人”居首位,简洁明了地回答了“为什么命题”的问题,这既是对中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使中考命题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在操作层面就必须确立“素养立意”的命题原则。只要中考命题能够明确、持续地落实素养立意,再辅以必要的教学指导建议,学校教师就会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并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做出努力,中考命题也能因此实现“导向教学”的追求。

    “六维”分别是立足学科素养、加大开放探究、注重阅读能力、关注交流共享、强调问题解决、落实活动建议。“六个维度”实际上是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我们对“六个维度”的表述使用了动宾结构,其实质是立足于命题实践工作的一种操作性转换。正是这一系列的动词,不仅给了命题人以原则,更直接启示了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使中考命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中介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手段”包括真实任务情境、跨学科整合、不确定性结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是“六个维度”在试题中落地的路径。简而言之:创设“真实任务情境”,意在把来自真实世界的知识再返还回去,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与自然和人文社会生活的实际糅合起来;真实世界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并不因学科知识的分野而在人的感觉中有所分化,这就为“跨学科整合”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基础;“不确定性结构”是要打破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的定式,直击现实中存在的题海战术和应试技能训练;将“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作为命题手段,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要引导他们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健康成长。

    提高中考命题技术,以“考改”促“课改”

    山西中考命题“一核·六维·四手段”的理论体系跳出对测量和评价的固有认知,从试题立意,到材料选取、情境创设、设问指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等,均强调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成绩,还要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经过在命题技术领域年复一年的“深耕细作”,陆续形成了命题范式,归纳出了命题操作路径。

    例如,阅读是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山西中考强调“大阅读观”,命题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考查的能力点直接指向多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信息提取、结果运用;其二,试题的背景材料丰富,使阅读成为后续解答的基础。特别是在理科试题中,命题人常常会借助科普作品、科学家传记以及任务情境的阐释等文本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2021年年初,在全省11个地市抽取93528名初中生的调研结果显示,59.06%的学生认识到“多阅读对于中考非常重要”;26329名家长中,认可“阅读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的高达93.92%。

    再如,山西中考命题要求做到:情境真实,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学习探索等紧密关联;情境适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境自然,与需要回答的问题、完成的任务水乳交融;此外,情境还要有导向性,借助情境素材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道德品质的熏陶。问卷调研结果显示,13610名初中教师中,有78.87%的教师表示自己“在备课时,始终考虑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个别时候考虑”和“没有考虑”的仅占2.17%。可见,在中考命题的引导下,多数教师在创设情境方面做出了努力。尽管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样的实践已弥足珍贵。

    命题技术的不断提高为中考正面导向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根本保障。目前,全省以“考改”促“课改”的工作思路已进入良性互动状态,为课程改革赋能、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效果初步显现。多方证据显示,随着学习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由孤立向联系、由传统向现代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接触广阔的世界,有了更大的空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情、思考更多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指向综合育人,对“双减”发挥正向拉动效能

    中考命题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目前“双减”背景之下,如何从评价的角度出发,以中考试题为载体对“双减”发挥正向的拉动效能,是意义深远的新课题。山西发挥省级统一命题的优势,不仅科学合理地测评了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而且引导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理性回归教育的本质,初步呈现出全省义务教育“减负提质”新态势。

    全省统一命题,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到位,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落实也更彻底。特别是除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使用统编教材外,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地市教材版本不同的问题。全省统一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命题的唯一依据,有效避免了考试内容、指标、方式上的随意与偏颇,课程标准的统领地位得到回归。

    全省统一命题,便于从更客观的角度让试题保持更合理的难度,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山西将命题改革的推进作为带动各级各类学校、影响各门学科教学共同发展的手段,构建起以各地课改先进校为基地,以稷山、洪洞、孝义、汾阳、河津、左权等县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工程为依托的立体化推动体系,引领全省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