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优质·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教育过程微观公平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即学校与教师如何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培养个性鲜明、具有潜力、健康成长的人。

    2010年以来,由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郭少榕领衔的“基于学校教育过程的微观公平研究”项目团队,构建出富有特色的教育微观公平理论体系,并基于“以平等对待相同、以差别对待不同、以补偿对待弱势”三原则,打造了一批“学生眼中有光,教师心中有爱”的“均衡·优质·活力”的“教育微观公平样态学校”。其成果“均衡·优质·活力:学校教育微观公平样态探索与实践”获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以该成果为核心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评免鉴定结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认为,该研究抓住了学校教育过程和微观公平两个关键,在教育公平的学术理论、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了“福建方案”。

    建构:

    追求每名学生都获得更好发展的校园文化与制度

    郭少榕研究团队发现,当前学校教育微观公平整体呈正向趋势,但学生的公平感知总体低于教师;教师对评价方式的公平性和满足性发展的知觉偏低,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知觉不高。因此,文化、制度、课堂三管齐下才能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项目组在福建省选择了10所城乡中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兼顾学校所在区域、办学历史等因素,从校园环境文化构建、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师生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转型提升。其中,以留守儿童为主要生源的长汀新桥中学、福安市潭头中学等都曾处在停办边缘,教师职业倦怠,群众满意度不高。6年前,长汀新桥中学践行以“适才教育:让每名学生眼中有光”为目标的学校文化课程和教学制度、师生评价制度,福安市潭头中学以教师公平文化促进优质课堂构建,两所学校都实现了“华丽转身”,生源节节攀升。

    落地:

    形成基于“有效率的公平”的新课程体系和活力课堂

    公平课堂是教育微观公平研究的核心。项目组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课堂对象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微观公平视域下的课堂设计与观测建议”,基于学生的差异发展需求,从“均衡·优质·活力”维度展示课堂教学的深度,师生、生生互动的温度和达成的学习效度,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课堂公平追求的均衡、优质和活力目标。其中,福安一中针对农村生源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较被动等问题,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要素的县域高中课堂新模式;连城三中校长谢仁畅以微观公平理念在曾任职的三所中学创设集体活动校本课程和个体生活校本课程,创新性地形成“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六动’课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从实践维度构建了学习共同体的公平教学环节,流程是从整体“任务—问题”、个体“自学—静思”、同伴“倾听—对话”、大组“串联—协同”、全班“反刍—跳跃”五个环节进行。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建构了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作业,使学生得到适切的发展。

    推广:

    专家引领推动教师理解和践行公平教育

    只有让教师在践行微观公平的理念上不断自我成长,才能激发学生公平发展的动力和能力。项目组始终把培养微观公平理念的教师作为提升微观公平推广成效的重要举措,通过沉浸式培训、基于指标的观课评课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带领实验学校教师们理解“什么是教育过程公平”,研讨“基于微观公平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探索“基于微观公平的教育教学过程评价维度有哪些”,不断提升一线教师感知、理解和践行公平教育的能力,巩固微观公平教学理念,锤炼微观公平教学技巧。

    项目组成员利用福建教育学院等近10个教师培训平台宣讲研究成果;入校指导安溪沼涛中学以及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和草桥小学等一批省内外学校;面向湖南、广东、河南、河北等地教师开设培训讲座;在福建建瓯、霞浦等县市进行区域整体推广。

    “理念引领、多校协同、科研助力、实践提升”促进了项目组成员和实验学校教师的快速成长。例如,在2018年《福州听我说》电视宣讲比赛中,赵舒妮老师以“公平课堂”的实践为案例获一等奖,并相继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州市五四青年奖章;谢仁畅、黄玲妹老师主持的课题项目分获2018年、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谢仁畅老师获评龙岩市名校长、福建省后备名校长。

    (吴孟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