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育老师成为校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体育老师成了新校长

    楞上小学是邹亮工作的第一站。

    初登讲台,他只带两个班的数学。彼时全校没有体育教师,恰逢马上有个广播操比赛,没人带操。邹亮便成了“教数学的体育老师”,带着全校学生跳广播操。

    也没秘诀,就是埋头苦练。没想到,学校在比赛中拿了名次。

    一工作就和体育结缘,让邹亮明白“多做多练”的重要,同时也磨炼出迎难而上的性格。

    2004年,邹亮调任曙光小学校长。

    外人眼中的高升,在邹亮看来却是困境:学生300余人,教师平均年龄近50岁,缺少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竞赛无一能手;煤渣铺就的操场,简陋的教室,设施缺乏,校门口短短几百米路,却要拐上六七个弯,学校一度被戏称“七弯小学”;周边名校林立,家长对学校不认可。

    在师资短缺、办学条件不优的条件下,如何为师生搭建成长的舞台?如何做好家长满意的教育

    “彷徨思考了很久,也尝试了很多方式。”邹亮最终落脚到学校的育人本质上。

    此前,学校没有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听评课流于形式,教师评课能力有所欠缺,教学竞赛缺乏参与积极性。邹亮相信,每位教师都有向善、向上的本能,不能一味批评他们“不愿动”。他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发现教师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平台上。

    “一开始确实挺难的,因为有些亮点不是一下就能观察到的,只能耐下性子给他们时间和平台,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育给了邹亮不服输的劲头,沿着认定的道路,他开始行动了。

    让老师“近距离投篮”体验收获

    在邹亮的办公桌边,贴着一张早已发黄的打印纸,上面是黑体加粗的一行字:把师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第一位,搭建平台发现亮点,挖掘潜力体验成功。

    针对教师“遇教学竞赛就退缩”的心态,邹亮主导建立“聘请专家指导教学工作常态化、走出去学习经常化、交流互动常规化”的制度,让教师们在一个个“近距离投篮”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并选派教师赴省外教育高地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向上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为了积极营造愿干、想干、争干事的氛围,学校聘任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师傅,实行师徒结对,并给予师傅一定的奖励或者课时津贴。

    邹亮还多方努力,大力改善办公条件,“对老师好一点”,通过“暖心假”和“励志牌”,让教师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一系列举措下来,教师不仅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被激发,归属感和价值感也被唤醒。如今,教师不仅积极参加磨课,还一改单打独斗的传统,经常集体合作参加各类比赛,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

    从体育这块短板进行突破

    体育,曾是学校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能测试,学生们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跳绳,很多学生不能达标。”担任校长之后,邹亮还是上着体育课。

    他下定决心,要让学生跳出“绳”采飞扬,让体育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2015年,学校制定了一分钟跳绳评分标准,由体育教师保障技术教学,班主任牵头抓达标,学校校务会成员分年级督导,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这六个字,以班级为单位,利用每周体育课及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邹亮回忆说,学校打算给按照国家标准得100分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谁知道全校80%的学生都得了100分,忙坏了印证书的教师们。

    在弱项取得突破,师生们有了信心。

    因为跳绳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适合学校面积小的条件,2016年,学校决定将跳绳作为特色课程来抓。

    为破解师资瓶颈,邹亮一边邀请专业教师来校培训,一边选派教师参加全国跳绳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如今,全校所有教师均取得全国跳绳教练员、裁判员证,师资水平达到专业化标准。

    为保持学生跳绳的兴趣,学校还开发了“跳绳课程”和“编绳课程”。前者包括速度跳绳、花样跳绳、“绳韵”大课间跳绳等课程,后者则主要从绳韵、绳技等板块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语文课的“探究结绳记事的故事”,美术课的“绳子缠绕画”等。

    小场地也有大梦想,让邹亮欣慰的是,因为一根小小的跳绳,学生们变得更加阳光自信。竞技上,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的跳绳精英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跳绳比赛,并多次夺冠。强身上,每逢“绳韵”大课间活动,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跃的音符,趣味的跳绳运动让学生快乐的童年在操场上激荡。

以艺体教师为队伍建设的“牛鼻子”,从艺体教育中寻找育人能量——

孙晶:想要艺体教师“被看见”

本报记者 方梦宇

    体育专业出身,从体育教师到大队辅导员再至一校之长,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校长孙晶的履历上始终镌刻着“艺体”二字。成为校长后,孙晶更是以对艺体教育一贯的重视和思考,带着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做艺体工作,和孩子们靠得格外近

    2007年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后,孙晶便成为了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一名体育教师兼学校大队辅导员。

    回想起这一段时光,孙晶倍感珍贵,“做艺体工作,会和孩子们靠得格外近些。这种亲密,源于体育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体格健硕、心态阳光,自然身心愉悦,我是跟着体育沾了光。”

    孙晶在六安路小学本部担任了十年大队辅导员,其间,曾有多次转岗提升的机会,但都被她婉拒,“就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孙晶依然记得,刚工作不久,一个小男生无意间和妈妈说的话让她感动了许久:“我长大也要成为一个像孙老师一样的人,传递快乐,看到她就开心!”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体育老师赋予我的光环,也让我真正感受到所谓边缘的艺体教师并不边缘,甚至可以发挥超乎想象的更大作用。”孙晶说。

    2017年,孙晶调往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担任起这所新建学校校长一职。从城区优质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到新建学校校长,孙晶用传承加创新的方法快速适应角色转换,让“艺体育人”的思路得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新区的大操场、活动室、宽阔的走廊都让我非常激动,不能浪费学生的每一寸活动场地。”初到伊始,孙晶便创新设计了艺体6+X项目:6指每个年级都有一项特色体育课程项目,X则指在艺术学习中以音乐合唱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美术中的色彩、手工、线描等多项艺术技能。

    随着课程的开展,引发了孙晶深入的思考,“艺体课程质量向纵深处挖掘的密钥在评价”。据此,孙晶带着全校艺体教师为不同年级创制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特色评价体系。以课标为导向,每一阶段的课程要细化达成的目标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据此安排课时节奏,家长也对孩子在校的艺体表现有了更加量化的认知。

    如在二年级的乒乓球特色课程评价标准里,综合评定A、B、C等级,在学生的运动参与、技术评定、能力表现等各个维度均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如技术评定环节,细化到了小臂挥拍动作达到什么标准、20球累计上台个数等。

    在孙晶看来,亮眼的课程、明确的评价最终导向的是艺体教师不断强化的话语权。“想要让艺体教师‘被看见’,就需要从课程的评价导向上加以细节化。”

    让艺体教师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如何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孙晶同样选择了以艺体教师为“牛鼻子”。

    “在一般的认知里,小学艺体教师常处于‘附件’地位。”但体育专业和体育教师出身的孙晶坚定地认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艺体教师队伍将对教师队伍整体产生高频的“能量震动”。

    孙晶大胆创新,率先采取艺体教师全员担任班主任、学校骨干中层,学校管理层必须参加艺体教师教研会议,以制度倒逼、搭建舞台、奖励赋能等多种方式为艺体教师鼓与呼。

    这一举措的效应立竿见影,语文教师鲁玲燕担任班主任已有5年时间,提起曾担任过学校美术班主任的曾梅,她掩饰不住地赞叹:“我平时做班级管理工作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学校活动怎么布置我们就怎么做,和这些年轻的艺体班主任相比,他们的办法既新颖又管用!”

    一次班主任月度分享会上,鲁玲燕看到曾梅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做成一些美篇、手账送给家长:“当时我就反思,有时候讲大道理未必有好效果,要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才能贴近学生内心。”

    体育教师能通过运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毅力、忍耐力;美术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拓宽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音乐教师能细腻地感知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释放压力、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这些都是重要的成长品质,而这些教师更擅长在活动、竞赛、游戏中完成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孙晶看来,艺体学科有着独特且难以被取代的育人价值,这些年轻的艺体教师往往能让这些价值发挥放大效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