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助力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世界地球日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气候变化问题复信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在复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强调中国正在开展前所未有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将继续取得更大成果。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高度重视并已经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为减少碳排放,中国已经向联合国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当下,各项事业都遵循着节能减排的要求整体推进。
教育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在回信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期,生态文明教育也必须聚焦“双碳”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指出,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实践中诞生,明确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双碳”目标,一定要明确“生命共同体”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向全世界发出全球变暖的红色警报,并指出“人类的影响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人类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从而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的生态意识,遏制自身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必须合作应对。“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生态危机的全球治理,必须实现世界各国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重视培养合作意识,形成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敦促中外小学生从小树立起“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长大后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表明了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全社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发展。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先,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就要求生态文明教育聚焦减碳目标,让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责任,随手关灯、绿色出行、理性消费,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粒粮食……过一种绿色生态的文明生活。其次,绿色发展需要把人从物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物质繁荣,但人被物质所奴役,影响了人类精神的发展和道德的完善。教育要以生态理念和生态思维为引领,让每个人充分认识到“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态破坏性,对个体的物质贪欲进行抑制。再有,美丽中国不仅属于当下,也属于子孙后代,生态正义包括代际正义。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要通过教育让当下的人为未来的人负起道德责任,遏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正义的道德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指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对自然予以道德关怀并履行尊重、呵护的道德责任。所以,要真正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加强传统人际道德建设,还必须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生态道德。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强调生态道德建设。当下要通过生态道德培育,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使人能通过内在的道德自觉呵护自然生态,践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只有“道德地对待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系列生态问题。
知行合一,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表示,中国小学生们都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小学生良好的生态素养,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人类的素养总是伴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与之相应的生态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者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体现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生态素养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素养的养成需要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通过一言一行展现出来,只有通过点滴小事的践行才能形成习惯,达成道德自觉。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提到的“从点滴小事做起”,是生态素养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生态素养养成路径。生态素养养成教育要更加重视“知行合一”,将绿色生活方式作为道德实践方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怀自然,自觉通过一种绿色低碳生活,呵护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素养养成还是全民性的,是涉及每个公民的生活和生态自觉。公民需要在真实的场景和生活中接受生态素养教育,“在地化”教学、场馆教育、体验式学习应该成为生态素养教育的基本方式。
气候变化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教育指向当下,关涉长远,能真正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力量。中国是最具生态智慧的文明古国,也是伦理文化主导的道德大国,有着丰富的德治传统和德育经验,这也为教育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生态治理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启示。道德治理和教育助力应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
(刘霞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冯建军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小学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BHA200127]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