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传是”文化 育多彩课程
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发展与走向。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苏省昆山中学以立德树人为指针,以课程育人为载体,形成了以“传是”精神为统领的学校文化,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方式,系统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有选择地充分发展”搭建了丰富、优质、可选的学习平台,为学校的高品质发展凝聚了行动力、创造力和持续力。
“传是”兴校,落实育人方针
江苏省昆山中学受江南水乡文化浸染70余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充分汲取和弘扬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以“传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传是”是昆山中学的图书馆名,源于昆山先贤徐乾学先生的藏书楼名,凝聚着江南水乡文化的优雅、包容、务实、开放、创新等优秀元素。“传是”精神蕴含的育人追求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所有学生的必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每名学生都能实现“有选择的充分发展”。
在学校文化引领下,昆山中学确立了课程育人的整体目标:昆中学子经过三年的课程学习,整体素养得到协调发展,个人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个性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成为学校高品质发展的主人翁和见证者。多年来,昆山中学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制订切合校情的课程方案,整体优化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和管理办法,在高水平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校本课程的“提质增量”工程。在昆山市政府部门、昆山市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整体化、高标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不断优化课程资源。
多元融通,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作为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内涵,与学校发展的所有要素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昆山中学在获评“江南水乡文化”优秀课程基地后,又成功申报和承建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品格提升工程、首批“四有”好教师建设团队。
课程是落实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昆山中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指南,系统构建多元融通的“传是”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从教学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课程体系”的转变,有效达成课程综合育人的目标,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各美其美,充分发展。
为了实现学校课程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昆山中学先后开发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91门,设计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32项、研究性学习课题300多个,建设了一批基于学生个人需要的“特需课程”和“特长课程”,为学生搭建丰富、优质、可选择的学习平台。
为了解决当下高中教育存在的“重智、轻德、弱体美劳”等问题,昆山中学从课程育人的“底层逻辑”出发,打破学科逻辑和课程边界的制约,探寻各门课程的延展点、交叉点,尝试建设一批跨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尤其是“多育融通”的课程,整体建成包括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程、中外合作课程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跨界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协调发展多元素养。
互联互通,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为了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昆山中学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团队共建课程、培训师资,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力和学校的课程品质,整体建成丰富多样、互联互通的课程资源。学校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为校本课程编制《课程纲要》、教材和课程资源包,重视物态资源的建设,为学生建成“是园”“容湖”、智能种植大棚,以及AI、VR、机器人等9个创客空间。学校通过创设具象化的学习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沉浸于课程项目之中,例如“江南水乡文化”课程基地、“综合实践力”课程基地、“人工智能实验室”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传是青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享实践”品格提升工程等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构建一体化课程资源系统,需要形成不同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价值。昆山中学通过前瞻性规划、整体性建设,系统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形态:在校舍、场馆、景观、道路等所有物态环境中巧妙融入江南水乡文化元素,通过信息化技术全面联通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等环节,一体化建成绿色、高雅、实用、泛在的校园课程环境,使学校的每一寸空间、每一处景观都含有课程寓意,成为学生成长的“赋能场”。
素养进阶,贯通课程教学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育人意图和要求,昆山中学统筹安排、科学设置学校的各类课程,建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化课程相对均衡、相互促进的机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纵向分解育人目标,分年级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完善各类选修课程的“自主选课,走班教学”机制。
1.探索科学、多元的课程教学方法
昆山中学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起点,以每一名学生的充分发展、个性化发展为追求,持续开展“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实施情境化教学、问题式教学、结构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在选修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STEAM教育、无边界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创新构建数学“四自”等8种教学模式;充分拓展课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学、环境浸润相互促进的学习形式,尝试建立“学生特长生工作室”,促进学生的素养进阶。
2.构建灵活、融通的课程育人方式
昆山中学注重课程育人目标、学生认知规律的共性,倡导“百花齐放”的教学方法、方式和风格。组织骨干教师充分交流、相互借鉴,以“重情境创设、重体验感悟、重探究领悟、重实践应用”为特征,贯通所有课程的宏观教学方式,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适用于多种课程的“体验·体悟·体行”等教学模式,以及灵活可变的操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形态和育人方式。
综合评价,引导学习活动
依托高标准的“智慧校园”建设,昆山中学形成集“建、教、学、评”于一体的课程智能管理模式,建立课程管理和保障机构,使课程建设和学习更加开放、多元;通过制定《校本课程质量评价方案》《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课程学习“实践性作业”实施方案》,落实课程监督和管理制度,使课程管理和评价更加科学、及时。
1.重视多元评价
通过表现性评价、书面考查、档案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各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多维评价指标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系统构建基于结果的评价和基于行为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信息与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强调综合评价
依据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分解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收集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绩,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科学业水平进行评估。全面考虑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业评价结果,兼顾课程学习之外的表现,如激励学生自主申报特色或特长项目并加以评价;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
(徐晓林 陈炳飞 王文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