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山河 劳动正当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矿区天护小学学生在上劳动实践课。吕建红 摄 浙江省宁海县城东小学一年级学生参加系鞋带比赛。资料图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多次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以顶层设计先手棋为引领,以全学段课程改革为支撑,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抓手,固本强基、守正创新,不断完善和强化劳动教育体系,吹响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冲锋号。

    又是一年春潮涌,劳动教育的种子早已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抽枝、结果,一批又一批“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正昂首阔步走来。

    正本清源,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这首《劳动最光荣》儿歌,曾在许多人的童年时光回荡,激励着无数学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但过去一段时间,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以及课业负担逐渐加重,一些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部分青少年中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从2014年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强调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到2015年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叮嘱的“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一次次重要会议,一次次考察调研,围绕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引领育人方式朝着“五育”并举发展变革。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语重心长。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大发展,更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以此为号角,教育系统奏响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强音。

    2019年陆续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着重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眼于落地落实,绘制出了一份全学段劳动教育推进路线图……

    这些文件,像鼓点一样敲击在师生心上,党和国家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决心之坚定、思路之明确、举措之精准,让教育系统振奋不已。

    “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的,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更为重要,也更有挑战性。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有量的规定,还要有质的要求,不能停留在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因地制宜,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枝繁叶茂

    古诗云:“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耕织”这么简单,更要有新的内涵、新的形式,劳动能力的培养是“一课”,更是“一育”。

    近年来,各地各校在按质按量开好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全科渗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

    在太行山东麓的春日,劳动教育埋藏在别样农忙里——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耕时节,走进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西北角铁塔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8个大字格外醒目。只见一群青年人在一位“老农”的指导下,翻地拢畦、浇水播种。这片昔日垃圾成山、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已变成校园里最热闹的宝地。

    多年来,该校按照“每班一分地”的规格划定责任田,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感悟“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担当精神,帮助师范生们更好地走向讲台,成为“辛勤的园丁”。

    在京郊九渡河的盛夏,劳动教育渗透在美味豆腐中——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的特色豆腐课程,其实任务很简单,就是帮着乡亲们把豆腐卖出去。为此,孩子们要学科学,知道磨豆腐的原理,会用山泉水制作豆腐;要学数学,对自己磨出来的豆腐合理定价;还要学语文,为豆腐写广告语。这些还不够,孩子们又通过渠道调研、谈判洽谈等努力,与附近的农家乐签订了合同,给豆腐打开了销路。

    有了这样的尝试,山里娃们打开了视野,开始对整个九渡河地区的产业进行调研,形成了山村生态和学校样态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湖南湘江畔的金秋,劳动教育贯穿在实习实训里——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从70%的学生不会做家务,到99%的学生都会劳动,开展实习实训多年,长沙财经学校校长陈全宝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许多改变。

    该校有现代商业服务、现代旅游服务等15个专业,每年1000余人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将劳动习惯渗透到实习实训中,将劳动素养融入到技能竞赛中,这里的学生渐渐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在东北黑土地的寒冬,劳动教育孕育在纷飞大雪中——

    “校园扫雪”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有人好奇,一台小型扫雪机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学生做?

    “因为想给学生留一块体力劳动的真实空间。当他们从楼上往下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到劳动的崇高,这不是简单灌输就能达到的。”在该校校长邵志豪看来,这也是一次制度自信教育——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成就,就是千千万万劳动者齐心协力创造出来的。

    汇聚合力,让劳动在校园内外成为一种风尚

    这个春天,湖南省江华县大石桥中学学生们种植的萝卜迎来丰收。“萝卜卖了3000多元,可以做班费,可以资助贫困学生。”大家规划着。

    “我们的学生虽然大多来自农村,但不少学生没干过农活。”该校校长黄渊湘告诉记者,学校将16亩荒地开辟出来,建成劳动教育基地。如今,她看到学生们体验到劳有所乐、助人为乐,感到很欣慰。

    《意见》指出,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这份纲领性文件,指明了劳动教育育人的战略导向、认知导向、情感导向和实践导向。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止在课堂中、校园内,更是一场联结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育人行动。这需要更多“劳动者”成为学生学习劳动、感悟劳动的领路人。

    在广西贵港覃塘区的乡村中小学,“校校有基地、班班有块地”。授课的不仅有学校劳技课教师,还有农科专业技术人员、手工艺人、种养能手、“非遗”传承人……189位学校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员深受学生欢迎。

    在浙江农林大学,劳动教育的“导师”还有全国高校“感动公寓”人物称号获得者、浙江省餐饮服务大师、森林病虫害防控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师从学校后勤食堂资深厨师长董铭华,广告专业学生程晓梅一节课就学会了糖醋排骨。“下次回家,我一定要烧给爸妈吃。”程晓梅说。

    劳动教育延伸向校外,影响着学生成长全过程。疫情反复,但无法阻挡劳动风尚形成的势头。

    河北省威县第七小学六年级的赵志霖在居家学习期间成为了“厨艺小达人”。“我会做香喷喷的挂面抱蛋、香肠卷鸡蛋……制作过程是快乐的,内心是自豪的。以后,我还会做许多美味的食物给爸爸妈妈吃!”赵志霖开心地说。

    这样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制定的《家庭劳动作业手册》,分层设定各年级家庭劳动内容和目标。“生活即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并形成育人合力,要避免走入只见‘劳’不见‘育’、只是‘活动’而非‘劳动’的误区。”河北省威县第七小学主管副校长赵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