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应向发展型模式升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资助工作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应进一步优化资助设计,从动力、精神、情感、投入、关系、能力等各方面提供支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困境,帮助他们更好成长成才,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此,可以从创新资助方式、加强精神引导、构建支持网络、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探索高校全面育人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充实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发展。

    资助类型向效率倾斜。“奖优”有助于激励学生追求进步,资助经费向成绩优秀和能力突出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倾斜,能收到较大成效。为更好兼顾效率与公平,可以创新多元化、个性化、订单式的资助方式和内容,做到“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一是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提高奖学金额度,在奖项等级设置上拉开差距、分开档次,更好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二是创新效率型资助模式,如对有科研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设立学术提升计划,为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创造条件。

    注重心理帮扶与人格培养。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正确对待贫困,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引导全校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尽量避免因工作中的不慎言行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和负担。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学习先进、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网络,让更多自强不息的励志典型得到关注,以榜样的力量形成朋辈示范效应。

    构建全方位学习支持网络。通过直接帮扶,坚持最需要、最广泛、最大限度的原则,从奖、贷、助、补、减、勤等方面多管齐下,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为他们减少经济之忧。在物质资助之外,构建学习支持网络。例如,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档案追踪和预警计划,对学生的课程设置、时间投入、学业适应、成绩表现、奖励荣誉等进行全程实录,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对问题学生及时预警,持续关注;宣传推广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经验。

    强化素质培养与综合能力提升。高校应积极探索新途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参观调研、公司实习、志愿服务以及社团活动的开展,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锻炼自我和服务社会中发掘自身优势,提高自我认知、开发自我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提升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的综合素质,找到自信,进而努力学习、积极生活。此外,高校还可进一步促进勤工助学岗位由劳务型向服务型、技术型、研究型转变,通过公文写作、办公软件使用、英语口语等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学术研究、创新创业、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