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系重构回到教师评价的初衷
教师评价是诊断和改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落实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多年来利用外出学习考察、阅读分析教师评价相关文献、聆听专家经验分享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管理体会,梳理出了教师评价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评价标准笼统、评价工具和方式不科学、评价反馈形式生硬、重结果不重过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师评价没能起到激励教师发展、改进学校管理的作用,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
我校组织教师对原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解决之道,重新构建了新的教师评价体系。
因事评人,建立评价依据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师开展年度考核,原有的评价方式是请全体教师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用打分或投票的方法进行互评,这种评价得出的结果往往让许多教师感到委屈和不平。其原因是:第一,评价标准很笼统,以“能”为例,评价标准为“有较强的业务、管理能力,善于从工作实际出发,注重效率,工作思路清晰;具有创新能力,常规工作不简单重复,有创新、有提高”。用这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一年的工作,显然是不够具体的。因此,许多教师在评价时打的往往是印象分,甚至打人情分。第二,忽略了评价的过程性,难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并改进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重新构建评价体系时,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因事评人,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常设考核项目进行考核赋分。
为了让评价有具体的依据,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就不同的评价项目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作业批改考核的评价标准有“作业批改及时、细致,全批全改,无误判”“能督促学生改错,注重二次批改”“常态化使用激励性评语”等,同时规定“作业量超标或其他原因引起家长投诉,经核实不计入优秀等级”等。
同时,我们在“因事评人”时,为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不同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我校在班主任评价方面,除了设置科任教师的评价项目外(班主任都有教学任务),还增设了“班主任基本要求考核”和“班级管理工作考核”等。在进行年度考核等综合性考核时,不同的人群按不同考核项目计算总分,再本着向一线倾斜、向班主任倾斜的原则,向不同人群按人数比例分配优秀名额,确定优秀人选。
完善规则,提高评价精度
如果将评价比作一把尺子,那么我校原来用的“尺子”精确度是很低的:一是有些评价项目主要考核完成的数量,没有考核完成的质量,如作业批阅了几次,教案书写了几篇等。二是量化评价时,评价者给绝大多数被评价者打的分数都是9.9、9.8之类的高分,区分度极低。这些现象在许多学校并不鲜见,表面看是教师怕得罪人,实际上还是规则制定的问题。
我们采用了三项措施来完善规则,解决“尺子”精度不高、量得不准的问题:
第一,成立考核小组。新的评价制度规定“每学期初由工会委员、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联合推荐考核小组成员,考核小组成员负责制定或修订考核项目的标准,具体实施考核时,通过校长办公会从考核小组中选择若干名正式成员参与对教师们的考核”。
第二,采用赋分制。规定优秀等级的名额分配并按等差原则赋分,这有利于解决评价区分度低的问题。当然,这种赋分方式更利于实现“推选优秀”和“榜样示范”这类评价目标,对于实现全面诊断教师教学行为这样的评价目标还会渗透描述性评价等措施。
第三,采用展示性评价方式。以针对班主任的“班级特色活动”的评价为例,我们要求各班在组织活动时,广泛收集活动资料,及时拍摄活动实况,活动结束后形成文字和图片报道在学校网络平台展示,学期末在班主任论坛上结合多媒体展示。考核小组根据各班的展示实施评价,评价标准有“学生乐于参与,参与面达到80%以上”等。展示性评价内容丰富、具体可感,其应用的具体方式还有对术科教师讲的展示课进行考核、组织作业设计展评等,以代替或部分代替依据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
研评结合,促进诊断改进
教师评价可以发挥检查监督、甄别优劣、诊断改进等功能,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能实现前述两项功能,而“诊断改进”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落空了。其表现是:对被评价者个体,其评价结果大多以分数或等第制呈现,少有描述性评价,或描述性评价简单笼统,如“批改认真”“书写工整”等。针对具体“事”的描述性评价多在教师大会或教研活动中体现,但谈到具体人时,则以“有的老师”“个别老师”为对象泛泛而言。以上种种,让被评价者无从得知自己的问题所在。
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将教师评价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人人参与评价。如教导处学期初确定了教学设计考核,评价项目包含两项:“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表述”和“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关键性设问和核心活动设计”。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授课的目标意识,以及减少无效设问或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导处要求教师将关键性设问和核心活动设计在教案中用红笔标示出来,或者摘要写在教材上。一方面让教师上课时对教学的主要框架了然于心,另一方面也便于评价者更快地看出被评价者的教学设计思路。
正式实施评价之前,组织研讨活动:考核小组成员全面浏览教师的教案,将典型的或有争议的教学目标表述、关键设问、核心活动设计等要点抽取出来,做成演示文稿。研讨活动中,以匿名的方式展示出教师设计的上述要点,请所有参与研讨的教师说出看法——此“看法”即描述性的评价。
实施评价时,考核小组成员既要进行量化评价,更重质性评价,以大家认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依据进行描述性评价。
形成初步的评价意见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单独进行双向交流,评价者提出评价意见,被评价者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获得认同,甚至可以修正量化评价得分。双向交流可以达到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改善和改进教学的目的。
(作者系湖北省黄石市湖滨路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