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更多青年人才走上科研前台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位“95后”学者张志维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个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刚刚毕业就留校任教,还被直接聘为副教授。他就职前已经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被认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志维毕业后本已获得一家头部企业起薪超过60万元的工作机会,但他深思之后决定继续留在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立志突破5G/6G通信这一“卡脖子”难题。
张志维的经历也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高校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引起广泛关注。1995年出生的冯磊2021年1月成为重庆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年仅25岁。1990年出生的刘明侦,25岁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并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28岁被任命为该校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1990年出生的李东,26岁博士毕业后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1990年出生的王学文,现在已经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量的研究表明,25岁至45岁是人才创新潜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时期。青年人才是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坚力量,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引进优秀的青年人才,提供充分的保障,对其委以重任,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造就一大批引领各学科专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是高校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举措。
当今世界,对青年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人才越集中的国家政策力度也越大。除了我们讨论比较多的美国的全球人才竞争战略,近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于今年5月30日开始启动新的“高潜能人才”签证政策。该计划面向英国之外的37所国际顶尖高校新近5年的毕业生发放自由工作签证。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可直接申请签证,不限制学科领域,更不需要获得工作职位就可以申请,而且签证到期之后可以延期和转为其他类型或转为居留。
实际上,我国国家层面也形成了一系列引进和培养青年人才的专项计划。各省级行政区和高校也纷纷推出了相应的人才项目与人才引进特殊通道。这些人才项目选拔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青年才俊,为促进他们迅速成长、走向前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这些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特殊通道可以快速地挖掘、储备一批科研实力过硬的青年人才,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提高高校竞争力提供战略储备。对于优秀的青年人才来说,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机遇。较高的职业地位、优渥的薪酬、充足的经费以及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都可以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取得优秀的科研创新成果。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另外一种现象。在一些高校,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压力,学术资源竞争激烈、薪酬待遇不高,同时还面对结婚生育、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生活压力,他们被戏称为“青椒”。尤其在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采取“非升即走”的政策,无法达到科研绩效目标的青年教师面临解聘风险,这进一步加大了“青椒”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基础研究目前还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我国高科技领域遭遇“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是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关键主体,如果高校无法吸引足够多的科研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不能妥善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做研究,不仅会阻碍学校发展,还会制约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在国内外人才竞争尤其是青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校应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宽广、更适宜的平台。现在我国虽然建立了多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项目与人才引进渠道,但这些项目的标准还相对单一,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各级政府的人才项目评价标准趋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评价标准雷同,这不利于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在制度设计上还应形成类型多样、层次递进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各类青年人才的持续成长成才提供平台。不仅要关注“塔尖”的青年人才,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青年教师也要予以关注,他们才是高校人才队伍“塔基”。高校的政策设计和实践中应更多关注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特点、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学术研究的规律,使之更好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