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尤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种分类体系的出现,其分类体系之一的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等教学体系,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促进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诞生,也成为多元文化在大学教育中获得实现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由南京体育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杨国庆研究员担任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应运而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门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是人本身,而形体技艺与行为技艺是其主体表现方式,精神创造与交流是其创造与传承的基本路径。这是该书在开篇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载体、表现方式以及创造与传承基本路径作出的解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是蕴含其中的“体育”技艺与体育学的基本特征。为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在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等表述形式及其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有形性”的体育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性”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由文化内涵和存在方式角度进一步归纳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我国各民族在广泛开展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过程中,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制造过程和展演空间场所的总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定,为更好地甄别以传统体育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获得更为规范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内容涉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民族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弘扬与传播以及调查与研究等不同侧面。整体涵盖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传播以及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等六大方面。其内容的编写既有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亦有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论证与阐述,在突出历史性和科学性基础上,更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出现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即便由2004年8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算起,也仅仅18年,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科之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则时间更短。可喜的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出版,汇集了十几年来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通过体系的架构、保护与传承方式的阐述、开发与利用方式的分析、弘扬与传播策略的提出,乃至调查与研究方法的构建,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新兴学科融进了高校体育课程的体系之中,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知识与研究进校园,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弘扬、传承、利用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者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馆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