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华彩”课程 培育“光辉”少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减”形势下,“政府部门+名校+名企”的办学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升级,催生教育新名校,强化教育品牌力?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光明勤诚达学校自2019年9月开办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市光明区教育部门和深圳市勤诚达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的共同管理和大力支持下,践行“明德博雅,勤诚志达”校训精神,勠力同心,全力以赴,“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努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训三风”,校训精神有机融合办学三方精神,形成了“自律自省,和谐共生”的校风,“风趣,善导”的教风,“乐学,向上”的学风。

    党建引领,法治先行,建立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筑牢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根基。党支部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加强纪律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支部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会议精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行集体议事制度;学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对教师廉洁从教行为的引导与监督,通过发放“廉洁从教,绿色过节”倡议书,举办“师德建设主题月”等系列活动,学习相关准则和精神,强化教师红线意识,塑造良好形象。

    学校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强学校法治工作,推动学校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学校每年聘请法律顾问,重大事项咨询法律顾问意见。推进学校权责清单建设,厘清学校各项工作和任务权责。加强内控管理,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要环节层层把关、交叉监督,确保依法治校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学校自开办之初,就建章立制、依法依规管理,编制学校核心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等,得到了合办三方的肯定。学校组织开展合作办学理事会,组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重要文件,为学校依法、合规办学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持续努力,学校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功能场馆、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多措并举,全面育人,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12345”。“1”是学校围绕一个教育理念——“培养健全人格,奠基幸福人生”开展德育工作,全力推进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2”是完善两课保障机制:一是以课题为引领。目前,学校德育课题呈现“阶梯健全、参与面广、研究深入”等多重特点。二是以课程为载体。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有关要求,组织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团课、队课等德育课程,从课时上予以保障,从内容上予以把关,从课程设计和实施上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3”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总体要求。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内外协同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学校、部门、年级、教师、家长”五级共同参与德育的良好格局。学校还大力推动德育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校园欺凌预防教育等,为学校中小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通过校园橱窗展板、黑板、展示墙、走廊等进行各层次文化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功能,营造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是形成四项有效制度:全面落实校内课堂道德教育制度,完善校内课外活动育人跟进制度,建立家庭美德教育长效机制,拓展社会公德教育渠道。

    “5”是实施五系列20项要素的“人格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明德善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学校德育工作以“育”字当头,以“效”字为先,以“联”字当桥,强调育人先育心,育人重在实效。

    精心谋划,实践创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以“华彩课程体系规划”为核心纲领,以“华彩”课程为起点,以“光辉”少年为目标,培养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博学少年,理想坚定、心态开放、情趣高尚的博雅少年,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珍爱生命的阳光少年,明礼守法、富有爱心、诚实守信的明德少年,尊重规则、完善自我、关怀他人的达人少年,爱国爱党、敬业奉献、实践创新的济世少年,构建起学生发展六维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紧扣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与学校的“人格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华彩”课程以“培德”“启智”“健体”“怡情”“交际”“社群”六大课程群为基本板块,分别对应六个维度的培养目标。

    注重拓展型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质量,涵盖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和知识拓展三类。目前已开设拓展型课程40门,总量将达到全部课程总量的15%,精品课程占80%以上。多元“华彩1+X”拓展课程已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

    实施系统的教学管理工程——“36”工程,为学生学业质量提供保障。“3”指三大基础——管理机制建设、组织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6”指六大策略——目标引领、过程管理、团队考核、重心下沉、希望工程和指导教学评估。

    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打造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机制,指导教师开展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常态化教学研究。科学开展线上教学。在先后两轮的线上教学期间,多次召开教师会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线上教学任务,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扎实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一至九年级每天安排一个课时的作业辅导,同时利用第二课时开设体育、艺术、科技、文学等82个社团,学生参与率达99%,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很好地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科学的管理带来了较高的学生学业质量。2021年12月学校被确立为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系列示范基地校义务教育品牌课程基地、初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

    研训结合,平台助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自建校伊始就制定了完备的校本培训制度,并结合实情不断修整完善,目前已形成健全的校本培训体系。线上线下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形成了假期集中研训、工作日便捷培训、例会微培训、科组错峰培训、线上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校本培训体系。校本培训内容丰富,每学年以党建引领、师德思政、教育教学、德育安全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了一系列培训活动,学年培训计划、学期培训计划可操作性强,每次活动均有详尽的方案及工作安排。

    启动“青蓝工程”,从班主任、学科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着眼,组织师徒结对,为3年教龄以下的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制定青年教师专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内容、培养途径、考核评价等内容。

    有序组织教师竞赛活动。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各类教师竞赛活动,硕果累累。目前,学校已形成规范的教师竞赛制度与程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教师创造了成长平台,教师专业水平逐步提升。

    规范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引导教师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出发,“真做研究,做真研究”。科研工作制度完备,课题过程管理到位。同时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提升教师教科研意识与能力。

    充分利用华师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的优势,开展校际协作,组织远程教研,加强对新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例如:组织暑期新教师培训、寒假中考复习研讨会等,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赴华师一附中、华师附小等进行跟岗学习,承担平台南方基地学校第二届教学研讨会,利用与华师一附中、惠阳附校、宝安附校、龙园附校等学校之间的“四个一”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训,增强了与基地学校的交流和学习。

    办学短短三年来,学校先后立项了10项区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

    体艺突出,践行劳动教育,彰显“华彩”教育特色

    学校强化组织队伍建设,设立体育艺术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内设机构,在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和部门具体指导下,专门负责特色教学项目的创建。学校强化教研组建设,以体艺教研组为代表的各支团队,发挥教学、研讨、训练三位一体的科组特色,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扎实开展体艺、信息、科创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开展社团、校队建设,结合学校“华彩”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做好体艺信息、科创项目的普及推广。举办华彩节、华强节、华创节等大型体艺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秉承“人人参与”的思想,让每名学生都成为主角。三年来,举办了三届华强节,营造阳光健体的校园体育氛围;举办了首届华彩节,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营造了博雅高尚的校园艺术氛围;举办了两届华创节,利用光明区本地优势资源,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

    同时,学校建立“全面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大力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在课程框架指引下,学校一是重视劳动观念的塑造。学校编制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和各级段的重点任务,明确劳动课程安排,贯彻全科劳动教育思想,指导劳动教育的落实,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进课堂,同时推进学科渗透,树立学生崇尚劳动的民族传统、科学态度、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重视工具使用和技术掌握。学校按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要求开齐劳动课,确保劳动教育时间。创设“华丰农场”,按年级、班级分配种植园,按级段分别开展蔬菜、粮食、水果、药材、花卉的种植活动,实现“出力流汗”。建设“科创基地”,通过拓展课开展科创教育,实现“手脑并用”。三是加强家、校、社协作,通过生活劳动、服务劳动、传统劳动等形式,广泛开展课外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