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类上班制”培养软件技术高专精人才
当前,软件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重塑经济新格局的重要驱动力量,软件人才则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软件产业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尽管各高职院校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毕业生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发展潜力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71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勇于开辟新领域,善于开辟新路径,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率先联合企业探索基于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专而精的软件技术人才。
该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合作企业,按照企业化管理和运营模式,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项目经理,学生担任程序设计人员,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训练专业技能,深度参与完整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强化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岗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短板,开辟了一条培养软件领域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引企入校、以行促知”之路。
重构合作关系,建立“三共赢”长效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合作仅局限于浅层次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依然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进行充分沟通和信息交流,同时也缺乏深度融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为破解现实问题,致力长远发展,2013年以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软件技术相关专业领域先后开展了“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型项目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重庆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软件技术类专业‘类上班制’培养方案”等6项重庆市级重大重点教改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引企入校,以行促知——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类上班制’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进表示,“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化投入、人员互训互聘、基地共建共享、项目互利互惠机制,搭建校企研发中心,改造企业真实项目,构建不同方向课程包,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形成“三方共赢、项目协作、协同育人”的可持续运行机制。
从企业的角度看,校方为企业项目开发提供了大量可动态调配的、低投入的师生资源,极大节省了企业的人力成本,缩短了项目开发周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参与公司的项目开发工作,极大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重庆首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毅说。
从学校的角度看,通过引企入校,共同构建企业真实环境,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项目包,校内教师持续进行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实现了实践动手能力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随着‘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推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教师的期待越来越高,促使教师把成长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专业能力不断提升。”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谢先伟说。
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软件技术专业2016届毕业生李亚晴表示,“通过在校期间深度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培养了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收获让我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从学生的角度看,获得了更加贴合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在校期间即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并且可选择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校企双方通过在校内构建集教学、软件研发、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企业真实工作平台,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基于平台开展企业真实项目研发,不但解决了学生缺乏项目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同时为企业节约了开发成本和缩短了开发工期,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重构教学环境,搭建“企业化”学习场景
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环境主要为理论教室加实训室,未充分考虑到软件技术学习的特殊性,随着软件开发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一堂课的时间难以完成一项子业务开发,不少学生程序编写一半就下课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场景类似”理念,在校内设置“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室,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固定工位,形成“企业化”学习环境,学生兼具学生、员工双角色,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协同育人。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蔡庆说:“‘企业化’学习环境不再区分理论与实践,按照企业工位标准建设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和测试运维等专业方向的‘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室,形成与软件类企业一致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按课表授课的方式,执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实现‘上学即上班’。”
学校模拟企业标准建设了工位式学习环境,配备与企业环境一致的桌、椅、电源、网络等设施设备。在校三年学习期间,每一名学生都配备独立且固定的工位,在工位实行“边教边练”和“边学边做”。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考勤制度,学生以员工身份,严格按照企业方规定的上下班时间、请假流程、奖惩措施等履行岗位职责。学生在校期间参照企业严格实行8∶30—17∶00作息时间,每天上下课实施指纹考勤。
在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下,“类上班制”培养模式整合和优化了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教师资源由校内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教师与入驻企业的项目经理、技术骨干组成混编“双师型”教师团队,形成“双角色”协同负责制,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导师作用,共同带领学生团队以班级为单位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为学生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化’学习环境和‘双角色’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浸润式实景、实操锻炼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杨娟表示。
“类上班制”培养模式使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岗位的责任和分工,在遵循学校关于学生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岗位意识,树立岗位精神。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分别达98%、95%、93%。
重构教学资源,“全覆盖”融入企业项目
软件类开发项目一般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而学校师生产品交付能力较弱,导致软件类企业对校企合作持谨慎态度,使得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持续的企业真实项目。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学习资源与企业真实项目类似”的理念,将企业真实项目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进行分解,形成案例化教材、在线资源、模块化案例,实现企业真实项目与专业教学资源相融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
一是构建了课程资源库。依据“岗位群能力集”教学设计模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遵循软件技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和软件技术不同岗位,校企联合对真实项目做教学化改造,开发了专业课程全覆盖、项目周期全覆盖、专业方向全覆盖、岗位等级全覆盖的教学资源,形成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和测试运维等专业方向的个性化课程包,并且投入资金自主研发教学云平台,支持云班课、线上考勤、线上测试、学习圈和直播等功能,同时集成爱课程、智慧职教、中国大学慕课等第三方平台,丰富资源整合途径,形成国家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立体化教材等一系列成果。
二是实现了企业师资常驻学校。对于长期身处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而言,虽具备较好的课堂表现力,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机会,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实际生产环境的问题。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并提供交通、住宿、用餐等便利条件,使企业教师能够乐于长期在学校完成项目开发,从而能够顺利开展校企协同教学资源转化,并向学生输出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只要企业能进得来、留得住,对学校的好处就会自然显现。”软件技术专业负责人王海洋表示,成果实施以来,学校与企业合作主编软件相关专业立体化教材20种,认定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在线课程累计学习人数近12万。依托项目化教学资源,学生在主干课程结束时就已经全面体验了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具备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学生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等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8%,比成果实施前高40%,其中通过中高级证书的学生占比为82%。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