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资料图片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一直是大家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阅读的成效则取决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质量。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是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的一个重要观点。的确,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重要,阅读必要,阅读需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信息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提升、智慧生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在思想品格锤炼、情感情操涵养、健康审美观念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所在的深圳市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阅读已成为深圳的城市品牌,也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时尚和习惯。如今,在“双减”背景下,全市中小学校都把阅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并带动了书香家庭的建设。

    “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方式

    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我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阅读是比较欠缺的,因为那时候连阅读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到了高中阶段,条件慢慢好转,但是升学的压力又来了,家长不希望甚至明确反对我读那些对升学没有帮助的“闲”书。到了大学阶段,我的阅读才算是有了一些坚实的“注脚”。丰富的书籍,充裕的时间,浓厚的兴趣,我一头扎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孜孜不倦地读书,正应了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记得大三和大四的时候,为了备考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我在学习各门文学课程之外,还特别用心地阅读了古今中外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著作。毫不夸张地说,我把当时学校图书馆馆藏的有关中国现当代诗歌作品和诗论专著,几乎读了个遍。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优秀的诗歌作品和诗论著作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它们让我感到快乐的同时,也给了我扎实的诗歌知识和丰厚的学养。

    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我的阅读兴趣与阅读重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我认为,诗歌总体上是“抒情感”的,小说是“讲故事”的,而散文是“说家常”的。

    阅读诗歌,要善于从诗歌文本的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之中,捕捉诗人巧妙铺设或者嫁接的情感符号,读懂诗人从意(意象、意义)到情(情绪、情感)的表达技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它们或浅易直白,或含蓄冷峻,指向的都是浓烈的情感

    阅读小说,要善于从小说故事情节中,读出小说家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洞见。“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的经历、身世、遭遇,学养、能力、个性等,或多或少会在小说中有意无意地展示与流露。读懂作者,读懂时代,读懂文本,是我们读懂小说需要做到的。

    阅读散文,要善于从家长里短、平凡琐碎的日常中读出时代的涛声与回响。以小见大的表达,平易简洁的叙述,都为古今中外散文大家们所惯用和坚持。不论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还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看似大白话,实则大意味。

    “山花红紫树高低”——阅读·形态

    当下,人们对于阅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对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常常通过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不同教学方式来进行。

    单篇阅读通过不同篇目的文章,接受不同的信息,始终保持对于阅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助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直接经验和个性体验的积累。当然,单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容量较小,没有参照,容易造成“众说纷纭”的现象;文本要义的确定性、文本内涵的深刻性、文本表达的多样性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遭遇模糊、削弱与减损。

    群文阅读带有集群阅读的性质,常常用到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同一作家的不同主题文章,到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题文章,对于主题、内容、手法、技巧等的同中异、异中同的比较与辨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主题的更深理解与判断。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逝世8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读鲁迅更有不同的意义。我把6册初中语文教材上的6篇鲁迅文章集为一组,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和《孔乙己》,加上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一起,做群文教学与研究。从那些变化了的人物身上,以及不起眼的小事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笔下流淌着的炽烈情感和对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思想。

    我曾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5位散文大家写自己母亲的文章,编成一组以“母亲”为主题的阅读文本,其中有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梁实秋《想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和汪曾祺《我的母亲》。我出了一个题目:上述散文大家们笔下的“母亲”虽然形貌、性情各异,但是有一个相同点——勤劳。阅读上述5篇文本,看看同样是写自己母亲的“勤劳”,5位作家各是如何表现的。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群文阅读,并要求他们在学习名家名篇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学生们通过比较阅读,找到了文本中的“同中异”“异中同”。通过读,延伸到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生们读出了文本的丰富内涵,写出了个性鲜明的“母亲”,我觉得这样的群文阅读是有益的、有效的。

    整本书阅读易于建立阅读整体观。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故事有始有终,人物有血有肉,叙述有详有略,情节有点有面。阅读教学视野下的一本书,其内涵与信息要远远大于这本书本身。这就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大价值,考量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文本解读能力。

    我一直在阅读和研究《红楼梦》,写过一些评论与赏析文章,有关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技法,以及引申出来的关于文学艺术、生活趣味、家庭教育等话题,比如《王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大观园中诗词水平谁最高》《“略写”的艺术》等。通过宏观把握与局部剖析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部著作的方方面面,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认识和整体把握。

    “万紫千红总是春”——阅读·创新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词叫“全学科阅读”。有专家认为,“全学科阅读”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狭窄观念,真正从个体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阅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将阅读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转向学习能力体系,从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转向兼容实用类、信息类文本的更加多元、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视域。

    毋庸讳言,多年来,从中小学教育来说,阅读似乎只是语文或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专利。对于学生来讲,要通过“学习阅读”达到“阅读学习”。学习阅读的内容、方法、技巧等,达到提升阅读素养和能力;通过这些素养和能力去阅读各学科、各种类的文字、书籍、教材,达到学好各门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正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所言:“学习阅读的学科主要是语文、英语等语言文字类学科,而阅读学习则是各个学科的事情,阅读学习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深度学习、理解性学习离不开学科阅读,学科阅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生将不仅仅需要文学阅读、历史阅读、社科阅读,也需要数学阅读、科技阅读、艺术阅读、体育与健康阅读等。这应该是“全学科阅读”的基本要义。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