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编者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人才培养范式全方位改革;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57.8%
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
5.25万门
截至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
7届
举办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
60%
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由高校获得,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
8031个
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107亿元
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
660亿元
首批“双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超660亿元
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跨越的十年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内涵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2021年,这一数字是57.8%。
近十年,27.8个百分点的提升,记录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5月1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这十年”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双一流公布!我们入选啦!”今年2月,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山西大学置顶了学校跻身“双一流”名单的微博。除了一批新面孔进入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最引人关注的地方莫过于提出,淡化身份色彩和“帽子”,避免在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鼓励高校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以数量规模为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到了聚焦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产生了整体性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活力不断增强。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逐步形成。2017年1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大步走上了坚持特色发展、强调多样化探索、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这些年,浙江大学坚持系统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全面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将128个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了91个,还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新设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专业。
浙江大学学科专业的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一抹侧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4月15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教室里,重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的师生依托在线平台共上“工程经济学”课程。课间休息时,新疆财经大学学生杨薇薇“喊话”,以后也想考重庆大学研究生。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重点建设策略,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与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协调并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深入推进,教育部自2012年起先后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慕课西部行”计划等,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有效提升了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能力。
去年,青海大学牵头申报的“西北村镇综合节水降耗技术示范项目”成功入选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是青海大学承担的第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以前援建高校“拉”着做,到如今“以我为主”主动做,青海大学内涵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青海大学“三级跳”的背后,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和高等教育活力的不断增强。
奋进的十年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高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燕园初夏,未名湖北岸,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师王超、王振富、李智强和对分析方向感兴趣的本科生边吃边聊,“午餐会”成了本科生选定导师、课题,参与科研的“前奏”。
“近年来,大量优秀的学生不再出国,而是选择本土深造,因此我们从软硬件等诸多方面入手,以本科生科研、本博连读等为切入点,为本土化培养一流数学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教育部全面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进一步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目前,我国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1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近年来,教育部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为推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打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举办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育人质量。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春夏之交,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的村民陆续投放今年第一批南美白对虾虾苗,这让负责苗种和养殖的技术员、甘肃农业大学2019届水产养殖学专业毕业生徐振兴格外振奋。这里是甘肃农业大学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双创特质人才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