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铁路文化沃土 培育铁肩担当学子
始建于1948年的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70多年来依托薪火相传的铁路文化底蕴,以“正道”为校训,秉持“正心循道,至善尽美”的办学理念和“德正仪雅、乐学创造、铁肩担当”的育人目标,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特别是以“铁·道”文化课程基地为依托,通过构建科学、系统、多元的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了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有效实现了“五育”融合发展。
特色逐步彰显
激励不断前行
进入新时期,铁路精神和铁路文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坚持以“正道”核心理念为引领,通过专家论证和师生调研,把铁路知识、国学文化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对校园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铁路文化育人环境,进而重新梳理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理念体系。
学校制定了统一的“铁·道”课程实施方案,国家课程的融合渗透面向全体学生,学科延伸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近年来,学校开发了“中国速度”“物理学与铁路科技”“化学材料与铁路科技”“计算机与铁路数字化”“地理知识与铁道的开发与建设”“创客空间与模拟操作室”“通用技术与铁路运输”等20余种与铁路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对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校本化建构,使学生学习呈现出融入性、自主式、实践性学习模式。例如学校自主开发的“神奇的天路”,在学习内容上,以青藏铁路为载体,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学科融合;在学习方式上,将校内场馆学习与校外基地学习进行空间融合;在学习流程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研学、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有机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独有的“铁·道”文化课程体系,目前共开设了8门“铁·道”文化校本课程和“正道润心”特色德育系列课程。
学校规划并建设了“铁·道”文化专题网站,让学生更便捷、广泛、深入地了解铁路发展历史、科技前沿、铁道精神等相关知识。为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课程实施载体,学校已建有上海铁路局徐州北站、徐州车辆段、徐州站、江苏铁路教育馆、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6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新建了“铁·道”文化科技研习馆,购置了热棒、制氧机、沙盘等仪器设备,学生通过体验、操作、讲解、展示,切身感受高科技,提升科学素养。设立了铁路与物联网实验探究中心,利用数控技术、计算机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了机车制作和原理演示实验探索中心,通过简易热机、电机和磁悬浮机车的制作和原理过程展示,让学生了解机车运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动手制作能力。升级改造创客教室、通用技术室,开设与铁路文化相匹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3D打印设计课程、开源软硬件编程及制作课程、STEAM课程等相关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和人文素养。
“铁·道”文化课程体系的落地,激发了学生对铁路精神、铁路文化、铁路科技的浓厚兴趣,通过研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方式呈现新的形态,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学科竞赛和高考成绩连年创新高。近3年来,学生语数英三科发展评价均居市区高中前列,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奖项35人次、省级奖项58人次、市级二等奖以上89人次。
学校通过聘请课程专家讲座、组队外出学习,与优秀课程基地名校结盟共建、成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为教师搭建了助推专业发展的阶梯。近3年来,学校共开设“铁·道”文化相关公开课68节,市级及以上评优课36节,校级优质课58节,主题班会48节,成功申报16个与“铁·道”文化相关的课题,其中省级课题4个,发表专业论文38篇。可以说,“铁·道”文化课程体系加快了铁道文化与铁道精神的融合,“正道”正逐步成为学校的品牌。
创生教学样态
打造生本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创生教学样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从2020年9月起,学校紧紧围绕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目标,立足“文化变革、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学生多元化发展”4个层面进行改革,探索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范式及学生多元化发展路径,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四大工程:一是课堂提升,打造“学讲课堂”升级版,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教师培养,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资源汇聚能力,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是学生发展,实施分层提高、分类培养项目。通过教师专业化指导提升学生发展水平,通过家校共育激发学生发展愿景。四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课堂巡查,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制度,推动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
学校不断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一是建构“融入式”学习模式,将“铁·道”文化渗透到各课程教学中,注重把相关理论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并争取学科全覆盖。二是建构“自主式”学习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活动以及多种多样的自我教育、管理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培养其自主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三是建构“实践性”学习模式,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园主题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铁路精神,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在生活中应用、体验并实践。
学校通过调研课堂教学现状,了解师生对理想课堂的预期,提出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聚焦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提升。学校升级“学讲方式”,进行课堂提档升级,推行“学—议—行”课堂教学范式。学,包括学生的阅读、观察、实验、观摩等(自学、互学、问学、悟学、教学)教师学情教研、目标确定与教学策略选择、学习资源准备。议,包括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究、辩论等教师组织、指导、帮助、启发、点拨等。行,包括学生表达与交流、展示、评价、汇报、演示等教师评价、讲解、拓展、升华等。“学—议—行”课堂教学范式的落地,构建了完美课堂,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在各学科广泛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校于2021年10月进行“学—议—行”课堂教学成果展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等11个学科共36位教师开设研讨课,教师参与听课、研讨、交流300余次,在思维碰撞中交流互鉴,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落地生根。
汇聚优质资源
实现多元发展
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劳动,必须以研究为依托,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立足新高考背景,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借鉴南通经验,围绕徐州市教育部门“三新四行动”的指导精神,探索普通生源的学生因材施教、多元发展问题,以“学—议—行”课堂教学法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资源汇集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绿色课堂生态。同时,面对新高考,学校积极行动,明确重要导向变化,深入落实高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在“三新四行动”活动中,聚焦研习题、做课例,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师生结对、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微课大赛、说课比赛、读书笔记评比、论文评比、一师一优课评比、试卷分析报告评比、命题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系统工程,打造校本化数字资源库,组建种子教师团队,将教学活动和资源整合相结合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2021年3月,学校组织高考模拟命题和试题评价比赛,高中教师经过深入学习新课标,研究新高考全国卷,精雕细琢命制出42份优质的高考模拟试卷,经过专家评审,28份获一等奖。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学校教务处共收到高考模拟命题成卷96份,试题分析报告58份,教学微课142例,课堂实录49例,高中全学科全学段校本化导学案全部编辑成册,这些教学资源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智慧。
在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引领下,学校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学教研团队,通过分析会、例会、集体教研开展精准的学情分析、策略研究,精准定位学情,精准指导学科教学,实现目标定位、分层提高、因材施教。
深入推进全国家校社实践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机制研究”和“基于‘原生家庭’的中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研究”两项国家课题研究,学校利用“扶轮家长学校”,聘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安媛媛、学校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为各年级家长开设讲座,创新家长会召开形式,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精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构建社会共育机制。通过举办“名家大师进校园”、家长学校大讲堂、“百日誓师”、成人礼、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护航等家校共育活动,实现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