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培养 精准研训 校地互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重要着力点。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全科师范生培养优势,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性失衡、高质量教研和培训少、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通过建立“面向山海、全科培养”的课程和实践体系、“三位一体,精准研训”的研训体系、“资源共享、校地互融”的平台体系,形成了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闽师模式”。

    面向山海

    全科培养

    一是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学校立足于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针对福建省多山区海岛的特点,分析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等角度确立乡村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路径,制定面向山海、面向基础教育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开发个性化课程。围绕乡村教育人才需求,按照“综合培养,分向专修”的模式,设置“2+N”课程,即以语文、数学学科教育为基础,加上科学、音乐和书法(含美术)等多个选修包,将自然地理、科学和技术进行融合学习,开展跨学科“研学实践”。学校还根据福建省的特点,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了适合乡村的“自然-人文”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理解及教学设计能力,使师范生文、理、体、艺、技兼修,适合未来全科包班制教学。

    三是推进教学实践改革。建成福建省首个小学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与城乡小学组建学用共同体,构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实行教、学、练一体化,见习、实习、研习逐阶进行;设立“教师职业技能练习区”,实现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关键技能逐层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技能扎实的乡村全科教育人才。

    三位一体

    精准研训

    一是搭建高水平研训平台。学校2013年成立福州教育研究院,承担福州市基础教育教科研训及质量监测等工作;2020年又专门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研员是教师,也是行动研究者和教科研指导者,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改变职前职后培养研训割裂现象。持续开展乡村基础教育学校的送培送教,指导乡村学校的课题研究,推动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

    二是开展沉浸式教研。针对乡村学校教研、集体备课弱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派学科研究人员深入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实行“诊断—反馈—改进”不断循环的沉浸式校本教研,为一线教师提供接地气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服务乡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开展协同式培训。与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协同培训机制,通过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加强乡村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鼓励乡村教师重新审视自我、重塑职业自信。通过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从理念引领、教学示范、经验交流等方面引导乡村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乡村教师职业能力。

    资源共享

    校地互融

    一是组建学校董事会。吸纳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在协同育人、资源转化等方面建立紧密型联系,共同创办附属小学、幼儿园7所,实现学校与区县在协同推进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上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办学共同体。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与附属学校及部分区县乡村学校组成紧密办学联盟,由地方提供帮扶政策和办学资金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形成长效化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机制。

    三是建立学用共同体。以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等学院、教科所为主导,协同附属学校与区县农村学校组建学用共同体,对接课堂教学、学科教研、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需求,定期开展活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2013年以来,学校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乡村学校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以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零适应期”等特点,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可持续”,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实现“优质均衡、内涵发展、人民满意”。2021年,学校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频道展播,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陈荣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