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逻辑起点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机制。大学治理结构是社会治理结构的反映,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大学必然有自己的治理特点。家国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中国大学组织更应该体现“家的温暖”与“国的情怀”相结合、制度约束与角色自觉相结合、自由探究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集体组织与个人努力相结合。
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有选择的卓越”。世界上没有全能的一流大学,各有所长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整体一流”而不是“综合一流”,即不同大学各自具有世界一流的领域和方面,从而使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的现实条件和需要决定的。因此,在全面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更要“有选择的卓越”,促进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尊重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学科知识和学科文化需要积累,大学精神需要涵养,大学机制需要完善。时代在改变,但大学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促进知识创造的文化要求、人的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大学围绕高深知识工作的本质以及大学学习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没有改变,这些共同的规律需要敬畏和尊重。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大学迭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必然全面影响大学的运行方式,大学必然进入新的“迭代”阶段。对此,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处于相近的起跑点,西方传统大学有着更大的惯性和改革阻力,曾经成功的历史文化包袱也会影响其适应与变革。中国大学则没有那么多负担,有利于抛弃成见、形成新的大学思维,实现大学进化的弯道超车。
创新产学合作的发展机制。新时代,一流大学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在科技创新中作用的影响。一流大学更应该聚焦科技创新,其中产学合作仍然是重要的平台和支撑,但科技创新、产学合作的机制有了新的变化。中国的科技投入屡创新高,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全面赶超,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最好的支撑。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建设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无论是理工见长还是具有其他特色的大学,都应当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品位,用人文滋养师生的成长,为科技创新插上人文的翅膀。
建设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近年来,国外大学排行榜的误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日前,国内已有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宣布不再向国外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摆脱国外大学排行的影响,不为排行而工作。相关部门更应该抓住机会,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和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