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应理性看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肖燕雄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全媒体新闻学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回放

    据媒体报道,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不少提供自律监督服务的商家,有些自律监督工作室月营业额高达20万元。考研考公、减肥塑形、职场规划,甚至恋爱、早睡早起,只要做起来可能“拖延”或难以养成习惯的事情,都可以找到自律监督员。

    主持人语

    很多人都有过早上立下大志、晚上忘个干净的经历,而且对自己的懈怠总能找出无数个拖延的理由。对于这一通病,以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而今,一些人将它交给别人监督以获得行动力。面对这一新型职业,如何避免可能存在的隐患?如何破除自律监督中的“智商税”和消极影响因素?三名大学生的观点也许能给人以启示。

    “做事三分钟热度”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尤其在智能时代下,人们所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不断陷入“立下目标—打破目标—暗自悔恨”的死循环。因此,一项以监督他人自律的服务性行业应运而生。该类“氪金式自律”做法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其背后暗含的忧患与漏洞。

    有需求就有市场。自律监督员作为新型服务型职业兴起,占据一定市场,自然有其合理性。作为一类新型职业,它一方面是消费者通过金钱来抵抗外界干扰以及寻求陪伴的变相“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居民生活需求逐步提升的必然结果。但当自律变相成为他律后,我们也应正确看待其背后亟须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服务效果难以界定。新兴行业目前初具市场规模,但交易方式大多停留在口头协定,缺少对合法权益的保障;同时,自律监督员所提供的监督服务难以用具体标准进行判断,服务评价缺乏规范。

    信息安全仍有隐患。消费者被监督时需要向对方提供个人信息,甚至需要远程共享手机屏幕。因此,服务过程中的隐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在口头协议的情况下,一旦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维权也将难上加难。

    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自律监督员的最终目的不应该仅局限于帮助客户完成自律目标,也应配合客户养成自律习惯。长久来看,人工监督不过是短期陪伴,只有真正养成自律习惯,才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不被他物掣肘,自信且独立地迈向下一个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