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兼修育人 明法笃行报国
■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
时间:2017年5月3日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法治中国建设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对中国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特色课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希望学校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更好整合资源,更好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肩负重托、满怀鼓舞。5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努力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当好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践行者”
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政法大学,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正值该校建校65周年前夕,为学校在新时代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我们确定了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奋斗坐标,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前进方向。”时至今日,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回忆起5年前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时的情形,依然心绪激荡。
坚持传承创新、述学立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繁荣发展上,中国政法大学取得累累硕果。
学校举全校之力、汇学界之智,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合格答卷。同时,建立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长效机制,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宣传阐释工作。
“学校充分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作用,组建一流法学家团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法治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性、基础性、普遍性、前沿性重大问题,提炼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马怀德介绍。
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校迈出坚实步伐。
凝练新兴交叉方向——
数据及其运用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均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数据法治实践,支撑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2021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应运而生。
以此为代表,近年来,学校以法学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在数据法学、监察法学、党内法规学、应急法学等前沿和交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培养急需法律人才。
优化法学二级学科结构——
学校构建涵盖传统学科和前沿学科、冷门学科和新兴学科、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的法学二级学科体系,形成学科专业目录内10个二级学科全部覆盖,目录外知识产权法、社会法等二级学科势头强劲的学科布局。
作为国际法学者,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因5年来的变化备受鼓舞。“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持续发生变革,国家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学科结构的优化,为我们培养符合国家战略急需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霍政欣说。
构建特色鲜明的法学教材体系——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法学教育重镇,中国政法大学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法学方法与能力素养”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案例研究指导丛书》等,打造体现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智慧的精品教材。
“我们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在所有的本科生中使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同时推动其他专业课教材中积极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马怀德说。
推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一项项措施让师生直接触摸法治教育“获得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徐徐铺展。
当好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领头雁”
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国际赛事上,中国政法大学最近连续4年进入国际赛,书状项目获得过国际综合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聚焦德法兼修,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学术精英班”“涉外班”“西语班”等实验班;推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列入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列为法律硕士研究生必修课。
针对国内涉外法治人才稀缺的现状,中国政法大学加大培养力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设置“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本着“外语+法律”七年贯通培养的思路,培养语言和法律均精通的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学校还积极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法学专业增开法语、意大利语等第二外语必修课,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法治人才。
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摩擦、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在一系列国际争端事件中,一批批法大专家积极对外发声、援法论理,促进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将自己参加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律斗争的切身体会和感受融入教学,并穿插鲜活的国际法事件与案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国际法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胸怀。”霍政欣介绍。
法学学科实践性很强,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如何打破育人的围墙,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生动案例引入课堂、写进教材?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最高级别的司法机关在法大汇聚,双方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课件编写、人员交流互聘、学生实习实践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公安局、模拟律师事务所……全流程仿真模拟司法实践教学,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司法场景。搭建“国际赛、校际赛、院际赛、班级赛”学科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法学知识灵活运用。
从法律检索、文书撰写到出庭表达,在准备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的3个多月时间里,涉外法学实验班2018级学生胡心远和队友们反复打磨每一个环节。“通过参加比赛,我们积累了大量WTO争端解决的知识,英文水平和法律专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真正站上国际舞台,不失风度又富有力量、激情地为中国发声。”胡心远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