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三重境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良师小传:
陆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出版《让教学成为研究》等专著,三次蝉联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扫码观看《钠的重要化合物》 主讲人:陆军

    反思自己近40年的从教经历,深感教师成长离不开终身学习,而且在从平凡走向卓越的旅途中,与完善自我、成就学生、繁荣教育对应的,有为己之学、为教而学和应教为学三重境界。

    为己之学:完善自我

    1983年,从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成为我教师生涯的起点。

    工作之初,面对师范教育“两代师表一起抓”的发展要求,我在知识储备等方面有力不从心之感。孔子曾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告诫大家,学习不应该是装饰自己的“为人之学”,而应该是完善自我的“为己之学”。于是,我静心为己之学,努力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师表”。

    一方面,我对照教学大纲,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领会所教学科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我结合教学进度重修大学课程,实现大学与所教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同时我广泛阅读相关书刊,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关注化学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夯实知识基础和拓宽知识视野。每有外出学习机会,我都要到当地最大的新华书店“探珠寻宝”,而且总是满载而归。

    经过短暂的适应期,我逐渐养成了在宽广视野下思考教学问题的习惯。我开始经常引用大学教科书中的权威观点,或结合自己实验中获得的数据与事实,深入分析学科问题,以提高认识的精准度和深刻性。

    为教而学:成就学生

    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学生急需探知的许多奥秘。如何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并完善知识结构,这是新手教师不好把握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为了教会学生,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以教人者教己”,用教大家的材料先教会自己,他还从学理的角度称之为“为教而学”。 

    按照为教而学的理念,我努力探寻各类知识最优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文本,揣摩名师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我还大胆进行改革实践,把教科书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以打破“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限,为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之中。

    2001年,我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工作,这时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我利用主持省市教科研课题的机会,放大之前教学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探索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学生的多项成果在省市及全国比赛中获奖,自己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系列论文先后获得发表。

    随着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我依托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理论支持,利用基础教育实践的平台和教育期刊提供的园地,不断探索学法与教法的融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科素养保持高位走强,学校成为“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我的“化学有效教学的条件与策略”等研究也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我还获得“中国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年度人物”等称号。

    应教为学:教研结合

    缘于大学毕业论文在母校学报发表这一关键事件,我在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同时,走出了一条“质疑起步、合理迁移、自我补白、走向无意”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应教为学”是古之为师者的基本功,具体是指教师所讲之课便是其学说,所著之作便是其授课内容。现代教育制度下,由于有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约,应教为学便演化成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李吉林老师一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创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是现代教师应教为学的典范。这位从小学教师中走出的教育家,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应教为学践行者的信念。

    在思考哈佛大学达克沃斯教授提出的“教学即研究”思想内涵,及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我提出教学即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路径,分别指向“为教与学而研究”“对教与学做研究”以及“在教与学中研究”,形成的“‘教学即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蝉联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纵观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为己之学”“为教而学”和“应教为学”这三重境界,其终极目标是“为己而利他”。其中,“为己之学”是在为“为教而学”和“应教为学”奠基,“为教而学”是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应教为学”则是在建构具有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不断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广大教师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制定适切而又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获得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推动学校、区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