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为“双减”政策赋能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如何规划、开发多元课程,如何进一步推进校园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人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深圳市改革创新榜样学校,创建于2013年的深圳科学高中五和学校(以下简称“五和”)坚守素质教育高地,将“五育并举”融入五和实际,秉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能力为重”视为学生的发展目标,涵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
伴随着2021年加入深圳科学高中(以下简称“科高”),五和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名校资源的注入,让五和与科高本部实现了融合式发展。打破空间壁垒、平台限制,五和通过与科高“区块链”式资源共享,搭建了多个具有科高特色的多功能场所,如3D打印多功能室、虚拟机器人功能室、科创体验中心等。“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处花木皆可育人”也因此成为五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传承“和文化”
构筑“双减”课程
“双减”不单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要在此基础上,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整体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实际上是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是评价学校育人质量的核心指标。因此,五和对于课程体系的架构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重构,不仅在“减负”上下足功夫,也在“提质”上收获颇丰。五和原本的课程体系,以校本文化“和文化”为核心。“和文化”源自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所谓五和,即:和谐治校,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乐园;和善明德,让学生浸润在“和文化”中;和乐益智,变着法子快乐学习;和美健体,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美的心灵;和谐共处,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和文化”之下,五和将数字教育、葫芦丝和篮球设置为学校普及性特色课程,其中,为了保证葫芦丝校本特色课程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校申请了专项经费,聘请了深圳市葫芦丝名师魏荣老师做培训导师。培训从全体教师开始,慢慢辐射到全体学生,全校师生埋头苦练,寒暑相继,技艺日渐娴熟,稳步提升。如今,“小初”两个阶段的衔接教育课程、葫芦丝校本课程已成为五和的金字招牌,体育技能、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校本课程体系也得到蓬勃发展。
科技教育,是五和的特色品牌之一。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增设了多学科创新课程,3D打印课程、机器人课程虚拟空间、航空设计与实践、编程创作课程、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面向前沿、有特色、有时效的多元课程,是由五和与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国家课程和教学实际合力打造而成。健康第一,学校还在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以多彩活动拓展体育课的教育场域。比如,每天早读后的大课间音乐响起,学生就整齐有序地来到操场,准备开始晨读后的健身活动。除了传统的广播体操,五和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趣味舞蹈融入体育,依据运动科学规律,学校创编了独具特色的五和文明礼仪操、武术操等。又如,2021年12月举办的首届体艺节暨首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各班级比赛项目报名和节目准备点燃了师生的爱校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不仅是五和发扬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家校合力的动人篇章,有序的筹备、学校与家长的无间沟通,共同书写着家校共育的力量。
2022年,五和对教师团队实施科研升级。与这一战略同步的,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更迭。开展活动、申报课题、课程开发,五和通过多种路径,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坚持让劳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内容,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或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延伸开展劳动教育。如此一来,既把学科教学拓宽到劳技教育,又通过劳技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让学生既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劳技教育实践,又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加以概括和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学科优势选择并设计了各种活动主题。
比起课内课程,活动、社团课程凸显了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也是对传统学校课程的“反哺”:读书月手抄报、讲小故事懂大道理大舞台、班级特色读书活动读书分享会,五和学子将学校布置的书单,咀嚼成滋养自己的食物,在不同的平台上与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心得,用“悦”读丰富童年底色;手工社团、阳光体育社团、七巧板社团、合唱队、舞蹈队、爵士舞社团、葫芦丝社团、男子篮球社团、女子篮球社团、田径社团、跳绳社团、英语歌曲欣赏社团等,在五和大力推进特色社团建设后,各类社团达到30余个,有教师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指导,有活动为学生的特色展示提供舞台,是学生学习的殿堂、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统筹家校资源
推进“双减”落地
当“双减”遇到家校共育,家长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五和在以往家校线下频繁互动交流的基础上,通过线上绿色平台组建了家长群,校长和教师会在群里指导家长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如引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遵循“先严后宽”,提醒家长在学生叛逆期通过书信交流等。家长的线上教育看似简单,实则让五和的全体教育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方面,家长对“双减”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透彻;另一方面,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双减”也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些教育细节的考量和设计,从五和组织的每一次线上家长会中都能略探一二。
以2022年寒假期间的线上家校共育会议为例,校长会结合“双减”的政策背景,深入浅出地解析不公布分数、不排名的考试是否有意义。德育处主任会为家长回顾学期内举办的精彩活动:从9月的队形队列比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名师之路专题讲座,到10月的生命教育月系列活动、语文科组朗诵比赛,11月的心理健康团辅活动、消防安全演习、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再到12月的校园田径运动会、校园艺术节、书法比赛、粉笔字比赛,最后到1月的元旦新年活动和一、二年级游园活动,这些活动展示了五和在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还能做到减负不减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会从“双减”政策的定义出发,引导家长抛弃不必要的焦虑,需要把教育重心放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并引出家长如何做好“双减”的“加法题”。
打造专业队伍
落实减负提质
五和强大的教师队伍“藏龙卧虎”,不仅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龙岗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还拥有一批国内外名校的硕士毕业生。但是,自“双减”政策全面推行以来,减负不减质的高水准要求,让教师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五和看来,“双减”背景让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升更为迫切。“双减”要真正落地,关键在教师,根本在课堂。基层教师虽然处于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因此,五和着眼拔高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卓越工程、进修学习、引进资源、吸纳才俊、课程开发”等途径,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支点撬动“双减”政策的高效落地。
卓越工程,寄托着五和让教师从优秀到卓越的愿景。卓越工程之下,活动内容直指教师专业发展,涵盖基本功、读书分享、名师成长启示、课题研究汇报、品牌班级建设、特色课程开发等。活动组织采用项目负责制,由活动发起部门指定负责人,由负责教师组建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开放,是五和对卓越工程特点的核心定义。但是,就“开放”这两个字本身,五和又注入了四层内涵:第一层体现在活动内容多样性,来自不同学科或教师代表的分享,体现了跨学科的智慧碰撞、跨班级的特色建设等汇聚交融。第二层体现在邀请活动指导专家领导的普及面广,包括管理部门领导、教科研专家、深圳年度教师、社区领导、学校家委代表等指导专家。第三层体现在跨学校及跨地域,两年来超过25所兄弟学校教师参加过“卓越工程”的分享活动。如青年教师训练营“名家名师成长启示录”分享活动,来自韶关市始兴县逸夫小学团队全程观摩。第四层体现在学校及专家领导的开放包容,以悦纳和鼓励的态度,给予专业、中肯的指导意见,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体现在五和教师以开放、学习的诚恳心态,接纳、吸收来自不同专家领导的指导。为了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让每位教师拥有各美其美、人尽其才的机会,乐于分享成人之美的广阔胸襟,让全体“五和人”了解应有的追求与责任,卓越工程开始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为其赋能。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资深教师分享会、名家名师成长启示录、读书分享、经典与诵读,这些都让教师在活动中留下了成长的美丽足迹。
除了卓越工程,五和的校刊《和韵》也在升级中设立了“筑梦五和、研精致思、成长空间、书香五和”四个版块,在呈现学校发展及教师成果的同时,传递学校最新管理动态和成果,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层结构也实现了优化:通过选拔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进入各中层部门任职,增强各部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年级的聚合力和管理权限,继续树立年级长威望,努力培养年级长的领导力,让年级组长成为年级教育教学的管理好手。
“双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了学校主阵地的作用。然而,落地的过程,考验着每所学校的教育实力。对五和而言,“双减”不仅没有因教育减量影响教育教学,反而因学校的多方提质工程使“五育并举”综合作用于学生,释放了学生自身的能量,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加速了学校的综合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