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泥垒窝 成人达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手里这本封面温暖亮黄的《从备忘录到博士帽——一位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重构》(重庆大学出版社)是2021年出版的,距离作者王红艳博士毕业十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如她在自序里提出的,离开北大十年后,“终于把酝酿几年又按捺下数次的整理读博期间学术随笔的想法付诸实施”。这种半学术半自传式的写作方式,国内并不多见,虽身为十几年前的备忘文字,其灵魂依然宛如新生,值得一读。

    王红艳于2006年入我门下读书,2010年如期毕业。自入师门即担任我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课题研究的协调员,从成员分组、组织讨论会议、撰写会议记录,到最后的成果出书,她向我证明了她的能干与自信。她的长处在于她的文笔,毕竟是学中文出身,她写的东西流畅生动,非常具有可读性,而且她有一颗敏感体贴的心,跟同门以及课题组的成员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她善于发现问题,时常迸发出诱人的火花,有时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启发她的灵感。关键是她的行动力很强,绝对不让灵感稍纵即逝,四年间,她写了几十万字的备忘录和研究日志,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是她这一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做学问是需要一鼓作气的,当你松懈下来,重拾学术志趣就有些难度了。2013年,我去济南出差,见到了当时正在养育女儿的红艳。那时,她好像所有的生活都被孩子填满,无暇顾及其他。如今,女儿上了小学,不再占据她的大部分时间,可以做事情了。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据作者所言,四年间她所写的备忘录、跟随导师课题研究而做的笔记与总结、围绕毕业论文的研究日志和田野资料以及十几篇发表论文的草稿与写作心得,加起来近百万字。十年后回过头去整理和反思这些备忘,让它们得以重生,无论对她还是对读者都有独特意义。全书有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来自导师的力量”,内容不多,但正如那句老话说的“养儿才知父母恩”,王红艳自己成为导师后已然能够体会当年我带她时的种种;第二个主题是“课题研究的历练”,放了几份我带着她做“教师实践性知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以及她个人对课题田野资料的分析案例,这部分能给从事课题研究尤其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学者以启发;“备忘录帮我通过资格考试”和“从开题报告到博士论文”这两个主题更能给当下正在攻读学位的学子们极大启示,将是给他们的极佳学材和学术榜样。作者为了让读者清晰看到其对博士论文的思考过程,最初的甚至是不成形的“模糊框架与思路”也都毫无保留呈上。看看她怎么在四十不惑的年纪回首三十而立的自己,重构当年的博士备忘,也是她人生中最重要阶段的备忘。

    这种半自传半学术参考书的写作,既留存了一位博士的学术思考点滴,又能给读博进行时甚至是所有志在研究的年轻人以有益的启发。就目前来看,这本书也成为被一线教师推崇的书,正如一位小学校长对教师们说的:“可以从书里面看如何在研究思考中成长,也看看研究者眼中的我们,然后学着在实践中记录教学历程,去体会实践研究的重要,做善于研究、反思、践行的优秀教师。”所以,本书的读者群相当丰富。虽然它不是一本系统的有完整章节回目的著作,有些地方甚至以日记体叙述,但是这种过来人的身份与经验,会让教育同行们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彷徨、自己的方向,让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能从中撷取所需,何尝不是一桩成人达己的益事呢?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     下一篇: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