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助力应用转型成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明,地处东南沿海腹地,是“山区”“老区”“苏区”城市,也是福建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里有三明市仅有的本科院校——三明学院。

    努力创建地方一流应用大学,三明学院深耕产教融合与校地共生,致力应用型办学实践新作为与新贡献,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三明学院成为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

    在探索与实践中,三明学院逐步形成了应用型教学组织新形式——“项目驱动创新班”,并以此为引擎,构建了与专业群、产业学院、应用型教学团队和课程协同发展的“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新共识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印发。转型,如何转?转成何种型?一时间,各地纷纷开始了探索。产教融合,成为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集体共识。

    然而,产与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融通两者,需要打破传统,在专业建设、组织形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推陈出新。

    “专业群、产业学院、应用型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这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但相互之间的融合存在许多认识盲区和实践空白。”三明学院副校长张君诚表示,大学办学的路径依赖和惯性使然,让产教融合有难度,影响应用型大学转型效果。

    以产业学院为例,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2015年以后,产业学院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甚至综合性大学的普遍认可并得以快速发展。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难免遭遇“成长的烦恼”。

    “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协同育人推行难。究其原因,一是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实力不强,难以有效满足企业需求,实践中有部分产业学院流于形式。”三明学院教务处处长赖祥亮说。

    《驻马店共识》指出,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对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挑战,是对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挑战。建设地方一流应用型大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组织新形式

    项目驱动创新班探索定型

    应用型转变的矛盾和问题,产教融合的痛点,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三明学院同样存在。但三明学院率先实践,较早开始探索破题之道。

    2012年,三明学院在省内率先启动转型并制定《三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014年,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问题研究”获省社科规划立项。

    在转型实践中,针对资源整合难、要素协同差、产教融合效果不佳等问题,三明学院坚守“校地共生、为用育才”理念,创设了项目驱动创新班。

    “我们将各类横纵向项目开发为教学内容,以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为师资,跨专业(专业群)双向选择学生组建班级。这样的方式灵活生动又具有应用张力,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班级。”张君诚介绍。

    站在现在看过去,项目驱动创新班的“定型”经历了时间的打磨。

    神画时代专班是较早的探索形式之一。2014年,三明学院与福建神画时代文化产业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协议,探索“校中产、产中校”产教融合模式。根据协议,双方互派专家和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项目开发、教材研发和实践教学。

    “尝试是小范围的,但却激发了大思考。”赖祥亮介绍,“像是找到了一个校企协同育人的抓手。”

    经过3年实践,“2017金砖(厦门)会晤服务创新班”为项目驱动创新班“定型”。据介绍,该创新班因厦门金砖会议而组建,来自体育、管理、外国语等8个学院的学生参加,系统接受了服务礼仪、餐前服务、食品卫生等10门课程的培训,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很好成效。

    “这个模式既考虑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有力黏合和驱动了转型发展关键要素,彰显教育教学的应用特质与色彩。”张君诚表示。

    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引擎,三明学院逐步探索形成了专业群、产业学院、应用型教学团队和课程协同发展的“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明学院已经组建了200余个项目驱动创新班,覆盖全校八大学科48个专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成果。

    育人新局面

    应用强校教育展新貌

    学生的应用能力,应放在实践中去检验。就业,便是试金石。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三明学院应用型转型开拓出的育人新局面。

    2016年以来,三明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至98.35%,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三明学院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应用能力,还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成果。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97项、获省级以上奖项4019项,连续两年摘得世界机器人大赛2V2格斗赛总冠军,斩获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国际工业设计大奖。

    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三明学院获得国赛1银11铜、省赛16金17银21铜。在“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500强”排行榜中,三明学院跃居全国高校第140名、省内高校第6名。

    借助项目驱动创新班,三明学院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型师资也得到强化。

    “在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内涵和使命发生了全新变化,已成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张君诚表示,项目驱动创新班的设立和运行,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促进师资的跨界融合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形成“教学共同体”。

    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平台,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横贯能力和高阶思维,经常开展教学和科研经验交流,深入到学科的间隙、探索学科间的互补和联系,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信息融入到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目标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目前,三明学院与企业合作编写应用型教材45部,“一课双师”覆盖所有专业,“双师型”教师达520人,应用型教学团队200余个。

    2020年,三明学院6项成果获新一届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引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特等奖(培育)。

    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引擎,三明学院的转型探索特色凸显、优势明显、成效彰显,在地方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热潮中或将形成范式,亮出鲜明标签。

    (陆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