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和燕文化” 筑梦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和”育芬芳 “燕”行致远 初心达行,彩翼成画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始建于1989年,拥有33年办学历史。学校占地37.5亩,现有70个教学班、3300名学生,是济南市规模较大的小学,也是一所富有文化底蕴、享誉社会的老牌名校。

    基于对“雅美教育”十年的探索与深入研究,加之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和”文化的情有独钟,燕山小学顺理成章地提炼出“和燕文化”理念,进而确立了“成就每一名燕山学子的出彩人生”的办学目标,提出了“身心若燕,德智如山”的校训,构建了“和燕文化”育人体系。“和燕文化”“雅美教育”办学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相关成果荣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研发的校本课程获评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单类课程方案奖,“书香人雅:‘和燕文化’的实践探索”获济南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雅美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同行》《从雅美品质到整体育人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12月,“‘和燕·雅美’双核理念下品质育人体系的实践”被确立为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项编号2021-JJCG-002),燕山小学开启了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双核理念,全育文化

    (一)定方向——国家需要,素养必备

    教育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二)定本位——“以文化人,以文化育”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系,它以“以文化人,以文化育”的形式,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生命样态,使学校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精神气象。如今,在集团化办学总思想指导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燕山小学集团在“和燕文化”“雅美教育”双核文化支撑下,做到“一个理念、一脉相承”,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凝聚合力,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体实施、整体规划的“文化育人”成为集团化办学的宏观主旨。

    (三)定核心——始终把“人”作为关注研究的核心

    聚焦品质育人到整体育人的教育体系。用书香熏染“美行”“雅德”“谦和”“臻美”四大“和燕”品质。

    一是站位未来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参与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审辨、发声的践行过程,达到品质育人素质的长(延长学校教育)、宽(拓展课程育人)、深(深化文质内涵)。

    二是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构架“四心一体”的育人格局。以“文化育人”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中心,以“劳动实践”为重心,以“项目化学习”为轴心,关注学生品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三个成长”,形成“和燕”整体育人体系。

积淀文化,擘画创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构建以“和燕·雅美”为双核的“燕行课程”体系。其中,“清源”课程对标德育,传统立德;“思齐”课程对标智育,以学达人;“敏行”课程对标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尚劳导行。在三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六融”(融德、融理、融健、融艺、融技、融创)的实施策略及项目化学习的路径,实现“笃志、乐群、高雅、行远”的四维课程目标,促进每一名燕山学子的自主发展。实现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和问题营造真实情境,通过学生的体验经历,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横展以德治教、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系统创新,在丰厚学习素养的同时,促成学生真实成长;纵行项目化学习主要路径,全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探路求同

    把丰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建设及教学楼整体改造提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元素与教学楼设计紧密融为一体。

    在燕山小学校园中心,矗立着一座孔子雕像,传递着厚德载物、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精神。教学楼每层以不同主题、区域、色彩来设计。国学经典、阅读空间、艺术体育、探索发现等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营造出风格多样的校园文化氛围。

    和燕楼整个一层都设置为“阅读空间”,有图书馆、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室内设计各具风格,还专门为师生量身打造了休闲阅读区。学校每年购进新图书,凡新华书店一层所设的畅销书都可以在校园找到。现学校藏书8万余册,生均近30册。阅览室由专人管理,全天开放,方便师生随时借阅。校园文化突出“经典诗文”主题,提倡让经典图书“走出”图书馆,让每一个班级都充满书香,让每一面墙壁都散发书香,让每一条走廊都飘溢书香。走廊上、楼道间处处可见“诵读名言”“读书方法”等宣传展板,教室的外墙定期展出“阅读心得”“好书推荐”“诗配画”“与经典同行”手抄报等。让校园一砖一瓦会说话、一草一木皆传情。

    学生在浓浓的“书香雅韵”中内化书香内涵,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通过浓厚文化书香氛围的打造,师生一起体验生命活力、提升精神境界。

    (二)创新寻异

    1.打造“清源”特色

    作为课程体系架构的重要分支,“清源”课程承担着以德化育的重任。为此,集团多年来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力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不竭源泉与有效路径。集团依据学校顶层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发展需要,在“清源”课程中,形成“情智交融”的教育理念。“智”是作用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智力因素,通常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知能力的总和;“情”为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直接制约人的认识过程。只有“情智交融”,才能不负时代重任,培养德才兼备、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据此,学校以经典诗文为切入点,构建了“赏诵—雅书—悦画—研创”“四位一体”的经典诗文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学习实践,不断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丰盈学生的人生价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出彩“和燕好少年”。

    诵——赏诵。“诵”就是感情饱满地抑扬顿挫地读,校园的学习离不开“诵”。不管是朗诵、背诵还是诵咏,在“赏”的心境中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审美境界走进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世界。

    书——雅书。书法,是一种恬静的修养,是一种情怀,也是人生境界。点横撇捺间,或方正,或飘逸,与做人一样,书为心画,心正则笔正。为此,学校多年来把硬笔书法列为校本课程,每周坚持一节书法课,让学生逐渐养成“目中有字、心中有形”“在描临前观察、在描临中体会、在描临后比照”的良好习惯。书法比赛、书法作品展评、书法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掀起大练书写基本功的热潮。各班设立写字专栏,建设文化走廊,展示历代书法名家及学校师生的作品,让校园不仅有花香、书香,还散发着墨香。每天的第七节课前半段(20分钟)为全员固定练字时间,伴随着古乐,班班师生同练字,形成浓厚的“翰墨书香”气息,从而实现“书香雅韵”的二度空间——“翰墨书香”校园。

    画——悦画。诗、文、画相融,以画配诗、文,以画怡情,以情益智,情智交融。比如六年级的阅读课程,要求培育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素养,《我们看海去》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生动地记录了作者记忆深处不断散发光与热的童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写结合,转换表达,经历了阅、历、思、展四个环节。其间通过“悦画”分享等多种形式,达到情智交融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促成阅读对写作的指导。

    创——研创。“创”是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创意是“创”的特定思维形态,是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自我的创新。没有发现就没有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学生创作的解放,学会发现、善于发现是促进学生创作的源泉。“楹联诗词”课程是学校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之一,五、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学生以对联、诗词等不同形式进行创作,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让学生的学习心智更自由。“楹联诗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被评为济南市优秀课例。学生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比如楹联《竹梅》:“绿竹生新笋,新笋更好。红梅发嫩枝,嫩枝最鲜。”《春游》:“白云寻趣遮红日,小鸟觅欢入翠林。”

    如今,“清源”课程不但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还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文化育人”。每一名教师都蕴含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而“清源”课程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潜能,让他们在教育教学路上“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也实现了生命的飞跃。而学生则在情智交融中开动了脑筋、放飞了心灵、激发了热情,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展现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英姿。

    2.构筑学研共同体

    (1)以教育科研为支点,纵向深入,以教研团队为载体,扎根校本教研。横向发展,以学科为核心,形成了年级组学科组之间良好的竞争态势;校长率先垂范,参与课题立项活动,成为课题总负责人、总设计师。按照遵循新课标要求,倡导教师做“研究者”,承担课题,学会教育科研,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学科教学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