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创”生态系统 勤育“财经弄潮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为青年学子注入实现梦想的信心与力量,助力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奋斗中绽放光芒,是教育人肩上新的使命。

    面对新时代新需求,浙江财经大学应势而动,改革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机制建设、平台建设、体系建设等方面多维发力、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推进新财经特色的“广谱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引领青年学子投身时代洪流,向梦想前行。

    布局:夯实创新创业根基

    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一把手”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同时,校内由创业学院牵头,形成多部门联动、师生共创的机制,校外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夯实“双创”改革根基。

    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出台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和转换办法》等20多项相关制度,设置了“2+4+2+4”的创新创业学分,形成4年不断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此外,学校开展“红创领航”的党建品牌活动,引领党员创业导师把“双创”理念融入党建,鼓励并指导青年学生用创新创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以“跟党一起学创业”为主题,引领青年学子勇立时代潮头,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学校“双创”实践教育的“领头雁”。

    随着“双创”工作的整体布局和各项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画卷徐徐展开。

    搭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双创”带动就业的作用,学校搭建创新促进创业支撑平台,依托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省级智库和创新平台生态群等创新促进创业支撑平台。

    构建创业实践孵化支撑平台,围绕孵化支撑平台,学校成立了浙江财经大学科创园,搭建了“创业市集”“创客空间”“‘双创’仿真模拟实验室”等平台,以适应新市场、新业态、新需求,为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提供更多保障。

    创新搭建乡村创业特色支撑平台,成立“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品牌及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联盟平台。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要负责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智库和研究等工作。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是学校引导高校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创业的“双创”实践新模式,成为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省的重要展示窗口。结合学科特色构建的学科创新平台,在服务科学研究的同时支撑商业创业,形成研究、创业、教育相互融通的促进模式,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

    现如今,学校拥有省级智库研究平台7个,其中省哲学社会科学A类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省新型高校智库3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研究院(中心、所)52个。

    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建立,加强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为大学生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深耕:彰显创新创业成效

    经过数十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辍深耕,学校构建了特色“双创”教育模式,建构了完善的“双创”教育生态群,彰显创新创业成效。

    ——专创融合,打造财经特色的“广谱式”“双创”教育体系。

    学校立足财经特色,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有机融合,形成了新财经特色“广谱式”的分层分类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实现点、线、面紧密结合,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双创”教育、面向专业的“嵌入型”“双创”教育、面向创业意愿强烈学生的“专业性”“双创”教育、面向初创企业和创业校友的“职业性”继续“双创”教育服务。结合财经类高校特色,将“双创”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准入准出制的大类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入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个性化培养等教学模块,实现一二三课堂全覆盖,推动课程教学、竞赛、讲座活动等全融入。

    学校积极推进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推进财经类特色专业和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现有专业课程,实现专创融合课程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制定《浙江财经大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等课程建设制度,建立体系完整、结构清晰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2门、通识选修课56门、专创融合课程45门和创新创业专业课程14门。

    ——多维协同,搭建“敢闯会创”导向的“双创”竞赛体系。

    “敢闯会创”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双创”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搭建“双创”赛事体系,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成长。

    搭建培育“敢闯会创”导向的“双创”竞赛金字塔体系,体系底层是通过“双创”课程产生的创意项目库,第二层是校级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点子创意大赛,第三层是杭州市创新创业大赛、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四层是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顶层是国家“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各层级赛事逐级递进、相互促进,着力提升学生“敢闯会创”的精神和能力。

    首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双创”赛事,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真题真做,采用“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的闭环模型,培育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大赛2021年已升格为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要求每个学生4年里必须参加一项竞赛,制定奖励激励措施,并将“双创”赛事纳入学院任期考核目标,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双创”赛事来实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近三年,学生参加竞赛获得国家三等奖以上奖项131项,其中包括“双创”竞赛国家金奖2项、银奖5项,省级金奖8项,累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0项。

    ——产教融合,构建“创业实战”导向的“双创”实践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创业实战”导向的“双创”实践体系,在“双创”实践教学中通过“基地+项目+活动”“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活动与项目并行、学练交融互动、虚拟与真实场景交融等多种途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等51家单位建立“双创”实践基地,创立“蓝创市集”等系列特色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特点,通过产品销售、展示推广等活动环节,挖掘学生智慧和灵感。目前,三大“双创”实践活动已举办50多届(次),近3000支团队参与,总营业额260余万元,参与学生总计4万余人次,带动学生就业3000余人。

    学校联合超校联盟等合作开展系列数字创业商业实战训练营,100名学生经过两个月的选品及供应链管理等实战训练,孵化18个创业团队,营业收入近5万元,项目零成本投入、无风险地赋能学生实现互联网新零售创业。

    此外,学校通过“政府部门搭台、企业入校、双向嵌入”的模式,与“双创”实践基地开展合作,实现了“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创业孵化、项目开发”“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建成由近1000个创业案例、200名“双创”导师、1868万元创业投资基金、2.6万平方米项目孵化空间构成的创业实践支持平台,推进学生创业项目落地。

    ——校企协同,搭建“全链条递进”的“双创”孵化体系。    

    孵化体系是大学生创业成长的土壤,学校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的“全链条递进”“双创”孵化平台,形成“一体两翼、一园多点”的“双创”孵化布局,全面提升“双创”孵化水平。

    依托教育资源打造“创业苗圃”,与多家“双创”实践基地、供应链企业搭建创业选苗育种平台,同时,发起设立园区“大创天使基金”(VC风投),借外力推动校内“双创”育种,打造了以“浙财众创空间”为引领、二级学院“微创空间”为主体、综合性与专业化相结合的“1+N”创客空间集群,让创客空间与天使基金为“苗圃育苗”直接提供养分。

    依托校地资源打造“众创空间”,全面建设“一街、一园、多点”的众创空间体系。每个学院建设散点状、小面积的创业孵化小空间,打造“百方创客大街”和“Co-Time”校园文化综合体。近三年累计入驻学生团队99个,经营收入近千万元。 

    依托众帮资源打造“产业园区”,学校成立“浙江财经大学科创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打造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金融服务业态的综合金融科技产业园区。近三年科创园累计协助5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协助3家企业完成融资;园区有150个创业团队,年均带动就业1478人,新增企业年增速82.86%,营收超1亿元的公司有10余家,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达800余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