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链”融合 构建“大工程观”育人新生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模型制作 绿色建筑示范楼调研学习 师生现场踏勘 毕业设计中期答辩 校外答辩专家交流指导 师生研讨交流

    人类未来居住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外观是光伏板组成的斜面,看起来像玻璃幕墙,内部为装配式模块化设计,室内空间跟外界热交换少、冬暖夏凉,生活与工作场景可相互切换;光伏板日发电量是正常用电量的2至4倍,多出的电可以回输到国家电网……这是由重庆大学学生设计的零碳建筑“斜屋”。

    当代建筑学科所面临的诸多城市发展与环境气候问题,已远远超出传统的学科范畴,向社会、经济、生态、能源、材料、数字技术等多个领域拓展。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变革转型、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建类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全新的要求。

    如何突破学科与专业体系间的壁垒,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大工程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重庆“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战略目标,超前布局、革故鼎新,扎实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以土建类专业教育为例,2012年,重庆大学建筑学部启动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实现路径,经过十年的持续创新与拓展,这场跨越式的教育改革积淀了丰硕的经验和成果。近日,该项创新性举措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科跨界 专业融合

    打开高质量人才培养新境界

    随着建设工程日益凸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复杂化、系统化等特点,要实现高水平的土建类人才培养,就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化”单一培养范式,走向跨学科、重交互、多元协同的教学模式。基于这一“初心”和“初衷”,重庆大学建筑学部形成了一套在“毕业设计”这一本科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高成效创新教学育人体系。

    2011年,重庆大学试行学部制。建筑学部的成立,为后续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该学部管理下的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4个学院,拥有覆盖建筑业全产业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大学阶段最终学习成效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教学环节。2012年,重庆大学建筑学部以“终”为“始”,统筹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7个专业的优秀骨干教师,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校企联合共建“双师制”导师团队,率先开启了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大学建筑学部的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同一建设工程项目形成自组织协同体,采用Studio工作室模式,共同参与“实习调研、策划决策、方案构思、技术设计、毕业答辩”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协同协作的“大工程观”,充分了解其他专业的设计内容、思路、步骤,建立跨专业协作机制,统筹思考并共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完成全过程的跨学科多专业协同设计。

    据介绍,自2013年以来,该学部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每年更新设计选题,所选课题现已涵盖医院、酒店、科创中心、实验科技楼、城市交通与商业综合体等工程类型。“选题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来自企业命题的真题真做,结合土建类学科特点、行业发展和工程实践要求,强调前瞻、综合及实践性。比如,关注建筑个体与城市群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趋势,关注BIM、参数化设计等数字技术的应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海静说。

    师生共进 教学相长

    凸显立体化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针对土建类人才培养的痛点和难点,重庆大学建筑学部从育人文化、教学组织与实施体系、教学过程与支撑平台等方面,实施了多项创新性举措。

    将立体化思政教育巧妙融入专业教育。该学部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立德修身、融合创新、通专并茂、材优干济”的育人理念,系统性地将学生德行、工程伦理意识与责任能力、大国工匠精神与使命意识、引领与驾驭行业未来的基本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融入到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全过程。

    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出新范式。从“越界”到“跨界”,通过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校企联合指导等“跨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全局观念与综合素养;从“配合”到“融合”,改变各专业被动配合、各自评价的状态,强调统筹决策、整体最优的设计思维;从“一元”到“多元”,改变传统毕业设计只重视本专业知识训练、忽视知识拓展的模式,强调“大建筑”概念和复合性思维;从“协助”到“协同”,改变建筑先行、其他专业协助设计的方式,建立协作平台与协调机制,从而有效减少专业间的冲突和设计反复。

    立足“学部”这一学科资源平台,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基层教学的组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学科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推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探索和贡献。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杨宇表示:“建设工程是一项多专业、多资源的系统性、集成性活动,各部分的最优之和并不必然导致整体最优。因此,必须充分协同、融合、创新,并按照建设工程市场规律和投资约束进行系统性统筹规划,才能真正探寻到工程设计问题的整体最优解决方案,这是钱学森先生创立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工程管理组织理论所倡导的‘大工程观’在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通过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实践,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探究式的‘协同设计’过程是关键。”黄海静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课程的搭建者,从过去被动式学习转换为主动式探究,在设计过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其团队合作能力、自组织学习能力、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建筑学部特别重视“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赋能。“如今教师和学生都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以特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纵向教育模式下缺少创新意识和大局观,二是知识来源日益复杂且海量多元,只有具备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才可能具备在复杂状态下寻找最佳解决路径的能力,并最终成为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筑城规学院卢峰教授表示。

    良师若灯,益友如兰。通过在实做项目中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体悟,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学生学会了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和思维来求知问道,教师则达成了育人和科研创新的“双目标”。

    深耕厚植 十年硕果

    构建“四链”融合发展新格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庆大学建筑学部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率先在全国高校土建类学科中开展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育人模式。自2012年启动以来,联合毕业设计每年更新设计选题、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十年深耕,产出累累硕果。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成果转化成绩斐然。截至2022年,重庆大学建筑学部的联合毕业设计学生已达426名,学生毕业后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大型工程建设共计64人次;获第三届BSHK国际BIM大奖赛“最佳住宅项目应用大奖”、GRAPHISOFT亚洲高校BIM毕业设计巡回赛一等奖、大地艺术发电机计划LAGI竞赛入围奖(国际级)、“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建筑设计类金奖等国际、国家、省部级奖项50余项。

    据重庆大学建筑学部原办公室主任陈娜介绍,通过对参与联合毕业设计全部毕业生的持续关注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参加该项目的毕业生综合能力素质高,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水平的工程能力,发展后劲儿十足。2015届本科毕业生陈炫江,毕业后担任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BIM负责人,获得广州地铁集团岗位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和多项国际、国家级别设计奖。

    学科、专业、教学协同发展成效初显。“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生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均衡发展、‘工程化’培养范式等方面成效显著。”联合毕业设计获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土建类专业评估等相关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导师团队15人次在国内外各类会议上系统介绍该项目建设经验,在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相关教学或学术论文42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