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土文化浸润孩子成长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天下午4点,下课铃一响,陶家沟小学校园就呈现出一派田园劳作的景象:教室里孩子们叮叮当当制作农具,而操场边一垄垄地里,大家热火朝天地劳作……

    陶家沟小学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下辖的一所小学。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是这所乡村学校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特色课程——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土教育和田园课堂。

    近年来,王官营中心校充分发挥乡村学校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的作用,探索开发出一大批乡土文化浓郁的特色课程,让乡土文化浸润课堂,留住了乡韵、乡愁、乡情。

    每到过年,兰州城乡都会打太平鼓庆贺佳节。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官营小学所在的黄峪镇,就有许多兰州太平鼓非遗传承人。

    2014年,王官营中心校校长朱润东决定将兰州太平鼓引入王官营小学,他专门请来非遗传承人、石板山村村民祁正忠为师生授课。

    如今,王官营小学的学生们每周都有一节兰州太平鼓传习课,学校还将其改编成适合小学生学习传承的表演形式,鼓声阵阵、热闹非凡。“孩子们精气神不一样了,更加乐观自信,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对家乡的乡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该校体艺教师毛玺平说。

    几乎是同一时间,舞狮、武术、剪纸等一个个乡土文化浓郁的特色项目在大山里萌芽、成长,渐渐成了气候。在此基础上,王官营中心校依托阅读引领,开发出25门特色课程。

    “这些课程立足乡村文化,是将诸多乡土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教育,唤醒了学生的乡韵和乡情,激发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身份自信,提升了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这对传承乡土文化很有价值。”朱润东说。

    这几年,蒋家湾村村民石培斌多了一个“新身份”——蒋家湾小学的特聘教师,他把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农具“搬”到了校园,每周给孩子们讲解传统农具和农耕文化。

    “许多农村孩子对先辈们传下来的物件变得陌生,甚至不认识。”在石培斌的带领下,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兴趣,还学着自己制作农具,争相参与劳动。

    乡村教育兴,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借助“全面改薄”等项目,王官营中心校所有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逐年补充特岗教师,配齐了音体美英等专业教师,为乡村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风。

    2019年9月,石明琴来到宋家沟小学。短短几年间,她已快速成长为学校“多面手”,不仅带语文、剪纸课,还兼任学校教导主任。现如今,越来越多像石明琴一样的年轻教师选择扎根乡村学校,这里也成为他们大显身手的“舞台”,每个人在创新开设特色活动、研发特色课程中,找到了职业存在感和幸福感,也改变着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落后和学生成长方向单一的面貌。

    “我们要做有根有魂的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快乐、自信和成长的方向。”朱润东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