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改革创新 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动全校上下将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人才培养上,构建具有常州工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健全体制机制,聚焦立德树人,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三全育人”作为学校的长期系统工程,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三全育人”积极推进的良好态势。

    坚持党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小组,主动扛起责任担当,压紧压实责任链,明确校内各级单位“三全育人”责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保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通过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力推动学校“三全育人”改革走深走实、落地落细。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推动党政干部、教师、后勤员工等主动参与育人工作,提升“三全育人”成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健全学校党政干部联系学生工作机制,制定下发《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实施方案》《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并全面落实,搭建起党政干部深入实际、联系学生、解决问题的工作平台。发挥教师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感动工程、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人物评选,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推动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特色鲜明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学校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长期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吴淑玄和张忠为特聘技能大师,建立劳模工作室,成立劳模班,以劳模领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塑匠魂、育匠能的育人目标。

    紧扣十大任务,聚力改革创新,瞄准全过程育人建设,准确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学校打破“十大育人”项目之间的壁垒,增强“十大育人”项目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构建了一体化育人体系,真正形成了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

    以“课程育人”为根本点,实施“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系统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建立“三层三审一透明”管理机制,确保思政要素落地生根。通过实施“常工金课”建设工程,打造“四性四优”思政金课。开展“精品教材”培优行动,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优质教材。

    以“组织育人”为关键点,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和落实学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突出政治领航强担当,全面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级党组织育人工作体系。突出头雁领路强体系,强化先锋模范作用,将组织育人与业务发展相融合。突出项目领跑强载体,努力激活组织育人创新动能,实施项目育人、阵地育人、协同育人计划,进一步丰富组织教育的载体。

    以“资助育人”为闪光点,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体制基本建成。学校挖掘资助数据价值,精准资助落到实处,充分整合校内外学生资助大数据,提高数据质量,促进数据互融互通。依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量化数据模型,建立基于“服务站”的受助学生感恩教育平台。

    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构建“匠魂、匠心、匠情”匠文化“四梁八柱”体系。学校努力让匠文化“进方案”“进教材”“进课堂”,打造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机制,完善文化育人实践基地建设。以文化景观提升为契机,发掘学校工程特色,提升“四馆三园”文化内涵,建成省级高等职业文化体验园。

    以“网络育人”为侧重点,构建双核多维网络育人矩阵,实现网络育人从“相加”到“相融”。学校以思政协同育人发展中心为契机整合平台,搭建育人核心阵地,构建灵活高效的网络思政育人载体。通过以学校融媒体中心建设为载体,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以“科研育人”为着力点,创新完善师生协同科研机制,构建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学校汇聚科研平台资源,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营造促进师生协同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以协同创新高质量成果产出为抓手,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显著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践育人”为支撑点,基于专业、贯穿全程、分类实施,构建“三全五化四度”实践育人模式。通过项目化运作,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构建“4+1”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和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培养过程看得见,生命教育、志愿服务显温情,美育实践双向融合,有效规范社会实践过程,切实提高社会实践品质。

    以“心理育人”为结合点,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品牌建设“六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学校完善教学体系,落实知识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通过拓宽教育途径,开展实践教育,主动占领网络心理育人新阵地。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朋辈作用,打造专兼结合、师生联合、多方聚合的一体化心理育人工作队伍。

    以“管理育人”为突破点,引导各方办学资源聚焦、参与、保障育人工作,促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学校明确工作目标标准,让育人工作有矩可循。通过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基于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持续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扎实开展“服务质量年”“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

    以“服务育人”为发力点,融入“服务 责任”校园核心价值,建立高校后勤食育、劳育、美育、德育、健康教育“五育一体”服务育人模式。学校传承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饮食和勤俭节约的习惯。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生活,善于工作,服务社会。通过“最美后勤人”“服务大讲堂”等活动,弘扬榜样力量,强化道德教育

    坚持高质量成果导向,聚集育人合力,引领全方位育人成效,准确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三全育人”领航。学校党委坚持“党建+育人”全融合理念,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2019年获批建设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2022年获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2020年学校入选“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试点”单位,近3年连续获得江苏省资助绩效评价优秀,“数据驱动精准资助成就学生出彩人生”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数据驱动精准资助做法获评江苏省“十佳资助育人好做法”。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学校“三全育人”护航。围绕“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及其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常工金课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国家建设成果22项,围绕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专业链,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形成“2+3+N”专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对标国际标准,应用化工技术等3个专业开展UKNARIC国际专业认证。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持续推进。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为学校“三全育人”导航。学校围绕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四有四型”“双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教师职业素养、技术创新服务、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国家教学创新团队两支,建成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个,入选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一个,取得省级建设成果70项。

    提升国际化水平,助力学校“三全育人”远航。学校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考培标准,通过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实施中国职教方案输出计划,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外合作开发或引进课程13门,开展国际化专业认证3个,获国际焊工证书学生71名,建成巴基斯坦“郑和中心”,建设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个,输出专业(课程)教学标准3个,培训当地员工372人次。

    5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批学生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樊鹏飞等3名毕业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毕业生谢美获评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袁冬根等两名毕业生获评2021年江苏省劳动模范,王海浪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工匠”和“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崔恒祥等3名毕业生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称号。应用化工技术学生团队连续多次获得全国化工生产技术大赛团体一等奖,物联网1921班学生黄志宇等研发的“蜘蛛一号”小型焊接机器人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名在校生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近5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8%以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